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901955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前沿科技的发展战略与伦理治理”专题

  • 工程哲学思维模式助推古龙页岩油高效开发

    刘合;闫建文;孟思炜;陶嘉平;

    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当前最具现实意义的战略接替资源。而我国陆相页岩与北美海相页岩存在显著差异,难以直接采用北美页岩成功的开发模式,在提高单井产量、降低开发成本、增加开采效益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面对全新的资源领域,针对大庆古龙页岩油的特点,发扬大庆油田“两论”起家的光荣传统,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工程哲学思想,由初期借鉴北美页岩压裂工艺效果欠佳,到提出古龙页岩“控近扩远”压裂设计新理念,再到创新提出“宽短缝”压裂对策与实现路径,形成“全域辩证四化耦合管理”的页岩油开发系统工程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页岩油高效开发之路,有力支撑我国陆相页岩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拓展。

    2025年09期 v.41;No.451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程生态论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傅志寰;

    工程生态论研究是在工程哲学体系基础上建立的研究新范式。工程生态论把工程的“对象”“结构”“功能”看作具有“(类)生命”特征的“生命体”;把工程系统看作具有“广义生态特征”的“(类)生态系统”;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认识和研究工程生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讨论了工程生态的基本概念,凝练了工程生态的性质和特征,阐释了工程生态论基本理论问题并介绍若干相关典型案例,最后就工程生态论为什么是工程研究的新范式进行了论述。

    2025年09期 v.41;No.451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贝叶斯哲学视角下实验“证实”理论的科学认知重构

    孙昌璞;

    传统科学认知模式中“实验证实理论”的简单范式受到可证伪性哲学的质疑,而贝叶斯哲学通过概率更新机制重构了科学验证逻辑:将科学理论界定为可量化的概率信念系统(猜想或假设),基于先验概率与经验证据的交互作用修正后验概率,通过多轮证据迭代收缩概率分布,形成渐进逼近真理的认知框架。该理论为可证伪性原则与奥卡姆剃刀原理提供了概率化诠释,对传统认知模式构成三重逻辑挑战:一是实验验证的时间尺度,实验验证要突破“一次性判决”范式,需通过多轮证据迭代接受长期证伪性检验;二是认知渗透的必然性,理论预设与历史证据构成先验信念,使“客观数据”不可避免携带主观认知要素;三是双盲机制的局限性,物理学等领域的实验观察依赖先验理论框架,证据链环节仅具备概率意义的独立性,无法完全剥离先验影响。为应对上述挑战,贝叶斯模型主张以概率约束替代绝对隔离来保障客观性;以批判性态度解构先验预设,通过持续证据输入动态更新认知状态;秉持长期验证理念,承认科学理论可信度的渐进累积性;践行认知谦逊原则,将理论建构中的不确定性纳入公共讨论,以开放性维系科学认知共识。该重构既保留了科学经验性的本质,又为理论验证提供了更具弹性的逻辑框架。

    2025年09期 v.41;No.451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智社会的颠覆性变革前瞻

    陈小平;

    对最近一次图灵测试进行分析和解读,肯定人工智能已经通过了初级图灵测试,认为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双足鼎立的“双智社会”正在到来。以大模型为例,阐释人工智能取得的原理性突破以及存在的局限——实例性和弱共识性,并通过五个例子说明机器智能相对于人类智能的另类性,从而为双智社会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探讨双智社会的基本问题——两种智能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讨论双智社会中的竞争与合作,提出竞争内涵的改变——竞争对手从同类变为另类,竞争目标从物质生存为主变为精神生存为主,竞争成效从更多收获变为更多贡献。给出人类智能在双智社会中的四大优势和保持主导性的三个条件。结论为双智社会的真正福利是倒逼人类向更高文明形态攀升。

    2025年09期 v.41;No.451 26-3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医疗大模型如何实现以患者为中心?

    瞿晶晶;陈芷韵;王国豫;

    大模型凭借深度语义理解、多模态知识整合、信息对称与决策支持等能力,可实现患者主观体验的量化表征与医疗信息的认知适配,显著提升医患沟通效能,但同时面临知识表示不确定性、方法论不匹配、情感共鸣缺失等局限。据此,“人机协同的沟通范式”“患者中心医疗文化的系统性重构”“价值理性导向的治理框架”三位一体的实践框架亟需构建,推动医疗大模型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为大模型时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2025年09期 v.41;No.451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层视域下的AI for Science

    王硕;张徐姗;李正风;

    AI for Science正在多个层面深度重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在微观层面,AI不仅实现了对个体认知行为技术性替代的增强,更通过提示工程重塑人机交互范式,增强个体对分散知识与集体智慧的调用能力;在中观层面,AI进一步打破了跨领域、跨时空的科研协作壁垒,提升了协作的规模、效率与灵活性,驱动科研组织形态从传统的集中式科层结构向分布式协作网络及算法驱动的管理模式演化;在宏观层面,AI使得全球科技竞争日益聚焦于AI基础设施的建设,重新定义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内涵,并对社会创新网络产生深远影响。未来需要从不同层面协同探索,充分释放AI for Science的变革潜力,催生更具突破性的知识生产模式。

    2025年09期 v.41;No.451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文明冲突与未来秩序的重建

    刘孝廷;

    新文明冲突是相对于30多年前亨廷顿的“旧”文明冲突而言的,指未来文明与当下文明的冲突或第二开端文明与第一开端文明的冲突。导致新文明冲突出现的根源来自发展中的自反性,也就是现代化的问题,为此必须努力超越现代化、推动未来化,使人类文明的范式从现代性的范式转向未来性的范式,进而通过消解文明进程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悖谬完成人及其文明的自我超越和重建。未来化有多重向度和多层指标,而人的未来化是其核心。人的未来化更多凸显了人自身的未来属性,通过成文明人和生活向内转而揭示人尚未开发的巨量潜能,并借由个体之第二开端的彰显,加快个体和人类文明总体的重塑。

    2025年09期 v.41;No.451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本质主义到能力进路:基因增强应用的伦理转向

    文成伟;张晨虹;

    在关于基因增强应用中人的脆弱性问题的伦理讨论中,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基于人的本质预设提出了行动在先/预防在先的技术应用原则,并对基因增强应用作出了技术乌托邦/敌托邦的价值预设,形成了探究该问题的本质主义进路,不仅未能实现基因增强应用对人的祛弱目的,反而还可能引发人类新的脆弱性风险。据此,为实现社会正义之善,将能力脆弱性作为基因增强应用的伦理转向依据。这一能力进路基于人的内在脆弱性、情境脆弱性和诱发性脆弱性规定了基因增强应用的伦理界限和伦理规约,进一步以能力为核心,提出具体的伦理限度,即基因增强应用应以赋能基本能力为价值前提、以内部能力平等为伦理规制原则、以保障综合能力为价值旨归。

    2025年09期 v.41;No.451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如何从记录成为知识:以模式生物学的数据实践为例

    王娜;刘梦媛;

    基于模式生物学中数据为中心方法的广泛应用与成功实践,考察了数据产生、数据迁旅和数据解读过程中的情境性问题,表明无论是受控实验产生的数据还是实验室外产生的数据都深嵌于由背景信念、理论结构、实验设计和研究者目的等多重因素构成的具体情境中,而非理论无涉;数据的迁旅是地方性和标准化共存的过程;数据生成时仅具有潜在的科学价值,在使用中不断被重新解读并赋予认知价值。由此,当下的数据实践仍然受到理论启发,数据为中心的研究是实验的有效补充而非替代,在研究结论准确性、研究成果优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限度。

    2025年09期 v.41;No.451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动驾驶时代的责任归属:功能性责任框架研究

    任昱霖;

    自动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传统的责任归属体系,当车辆从完全人工驾驶逐步演进到高度自动化时,决策主体悄然发生转变。基于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传统责任理论面临严峻挑战,出现了所谓的“责任鸿沟”,既无法将AI视为完全的道德主体,又不能将其仅仅当作被动工具。为破解这一困境,“功能性责任”概念应运而生,该概念摆脱了传统道德哲学的束缚,不再要求AI具备类人的道德理解能力,而是建立了基于实际功能表现的责任判定标准,包括行为的可预测性、自我纠错能力、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以及与驾驶员的有效交互。AI主体性并非静态概念,而是随技术发展动态演进的连续谱系,从弱主体性逐步向强主体性转变,相应的责任分配框架必须适应这种动态变化。基于功能性责任理论,自动驾驶的责任演进可划分为:初级阶段(L0—L2)、过渡阶段(L3)、高级阶段(L4—L5)。考虑全球文化的多样性,该框架特别强调灵活性和包容性,既坚持核心伦理原则,又允许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化实施,为人机共存时代的责任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5年09期 v.41;No.451 77-8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动态与信息_书讯

  •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5年版)出版

    <正>《自然辩证法概论》(2025年版)是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于2025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编写课题组由郭贵春、殷杰担任首席专家,主要成员包括陈凡、吴彤、张明国、肖显静、陈红兵。《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版于2012年5月出版,后经2013年和2018年两次修订,现行2025年版为第四版,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融合到教材中,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凝练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质内容和时代意义。

    2025年09期 v.41;No.45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自然哲学

  • 牛顿式生态学建立困难的哲学分析

    庞西院;

    牛顿式生态学建立困难的原因有三:从本体论层面看,生态现象本身所具有的异质性、多层级嵌套性、变异性、历史性、非线性以及涌现性与牛顿范式所依托的还原论、决定论、普遍性等特征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认识论层面,围绕生态学实体实在论的争论与生态学理论实在论的检验、解释和预测两方面的问题,揭示了生态学理论的非确定性特征;就方法论而言,因受限于生态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与生态学理论的非确定性,不得不面临方法论的权衡以及生态学实验的“可重复性”问题。通过对牛顿式生态学的哲学审视发现,牛顿式生态学并不适用于生态学及其问题的化解,也不利于生态学的更好发展,生态学需要发展新的科学哲学。

    2025年09期 v.41;No.451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类世”自然辩证法: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

    赵睿夫;

    福斯特等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为呈现自然辩证法对于“人类世”危机应对的理论重要性,厘清既往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中对于自然辩证法的误读与偏见,优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联动局面,对“人类世”自然辩证法进行了新阐释。围绕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的报复”与“三大规律”等维度内容,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将自然辩证法诠释为应对“人类世”危机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本体论原则”。“人类世”自然辩证法在本质上是对人类世思潮中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批判性超越,以社会-自然的“分析性二元论”回应了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自然二元论”的误读。

    2025年09期 v.41;No.451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走向社会生态共演: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自然性”悖论的出路

    程灏;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21世纪解决人与自然发展问题的重要范式。然而,其在实践中需要不断重构概念边界以适配多元利益,从而导致自然性边界的滑动,引起“自然性”纯粹预设的解构,触发“自然=非自然”的自指悖论,即“自然性”悖论。传统的哲学立场因其静态和二元对立的认知局限未能破解这一悖论,而“自然性”的本质是社会生态系统递归协同演化过程中涌现的关系性实在。基于此,提出社会生态共演框架,将悖论张力内化为系统演进动力。具体路径是构建共演范式哲学基础,发展多维评估框架,放弃“自然是什么”的形而上追问,转向“协商自然性”的机制本身。

    2025年09期 v.41;No.451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哲学

  • 融贯的证据:证据主义的证据观重解

    罗涵;

    解释-证据主义断定,信念是否得到认知辩护,取决于信念所属解释集合是否为证据提供足够好的解释。然而,该进路的主要支持者对其核心概念“证据”的刻画稍显粗糙,非但不能很好地支撑其理论,反而可能导致理论内部的不融贯。通过刻画以解释关联为构成条件的证据概念,联合一种对融贯性的特殊形而上学处理,可为解释-证据主义提供更适用的证据观,或有助于增强其理论基础。

    2025年09期 v.41;No.451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盖梯尔案例的证据来源:直觉还是论证?

    冯书怡;

    为了回避实验哲学家对哲学直觉可靠性的攻击,分析哲学家卡普兰和多伊奇让步地提出:哲学理论的证据来源不是直觉,而是论证。他们往往通过把“案例法”的经典例子,如盖梯尔案例,构造成论证证明这一点。然而,将盖梯尔案例构造成一个满足让步方案要求的论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让步方案不可能成功。此外,让步方案的初衷可能存在问题:它出于传统分析哲学家对哲学直觉缺乏依据的期待和对实验哲学不必要的担忧。

    2025年09期 v.41;No.451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威廉姆森E=K论题的内涵性解释——从认知-行动机制视角看

    蔡文希;邱文豪;

    威廉姆森的E=K论题建立在外延性原则及命题性原则之上。这两条原则没有涉及对知识和证据的内涵性解释,这使得基于内涵性解读构建的首要反驳成为可能。这种反驳提出知识与证据的内涵涉及不同的认知关系,故而造成知识与证据的外延不相等。消解这种反驳的关键在于明确知识概念涉及的关系并非严格的二元关系,同时证据概念涉及的关系也并非严格的三元关系。从认知-行动机制这一视角,可以揭示E=K论题的深层实质是证据与知识共享同一个认知网络。

    2025年09期 v.41;No.451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创新文化主题专栏

  • 物人互融互生:关于传统工艺属性及其研究的再思考

    钱瑜阳;章梅芳;

    通过关注技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对于传统工艺属性的预设以及由此而来的方法论,并对此进行再思考。首先分析传统工艺作为技术-社会综合体与文化实践的研究进路,认为其将技术视作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的实践过程,关注技术与社会、文化的交互过程,有效打开了技术这一黑箱,但仍以人类主体为出发点,对物质性关注不足。随后,通过引入物质文化研究中将物视作存在的视角,强调材料自身的活性与时间性,技术被视为生长而非制作过程,对于传统工艺技术过程的研究由此需要回到微观的技能层面,考察“材料-环境-人的身体与思维-工具”的具体交互方式,这一实践也影响着匠人及其群体的生成。最后,对不同进路进行了方法论评述以及学理上的贯通,并提出传统工艺研究四个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传统工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推动跨学科对话,进一步挖掘传统工艺研究反思现代性的潜力。

    2025年09期 v.41;No.451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巫医分离”的观念变革与周文化的创新精神

    胡宁;

    “巫医分离”标志着中国古代医学的独立发展,以观念上的变革引领了医疗技术上的进步,把病因归结为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样的观念变革以“天命观”为思想根基,表现了周人崇新求变的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创新基因的源远流长。这种崇新求变的精神为春秋时期的生产力解放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巫医分离”之所以在春秋晚期发生,原因即在于此。在急剧变化的“过渡时代”,有识之士逐渐摒弃了传统的鬼神致病论,认识到病因应在病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医术由此与巫术分道扬镳。

    2025年09期 v.41;No.451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动态与信息_会讯

  • 杨超与自然辩证法

    卢祖松;

    <正>杨超(1911年12月—2007年5月),原名李文彦,四川达县人(今达川);毛泽东曾称赞他为“青年哲学家”“黑格尔”。他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既是官员,也是学者;曾历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书记,四川省政协主席等领导职务;也还曾担任四川大学哲学系名誉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2025年09期 v.41;No.45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5年重点选题

    <正>~~

    2025年09期 v.41;No.451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6年征订启事

    <正>《自然辩证法研究》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科技哲学领域哲学类学术期刊,是CSSCI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是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创始人于光远先生等的倡议下,于1985年创刊,现为月刊。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刊,期刊坚持以引领自然辩证法界的学术发展为己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为使命,积极凝聚整合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两支队伍”,推动学科交叉,勇于开展理论创新和学术争鸣。

    2025年09期 v.41;No.451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