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901955

科学哲学

  • 驳摹状词之无意义——兼论切断意义与指称关联的可行性

    张灏;

    为实现名字与摹状词的有效区分,进而充分揭示包含摹状词的命题其实际的逻辑结构,罗素将摹状词处理为无意义的语词。不过,摹状词仅仅是一些指称不确定的语词,而在语义学中,无意义通常指语词无指称,从不确定指称到没有指称,有不小的歧义需要澄清。另外,强制剥夺摹状词的意义,也会引入还原论和整体论两种对立的语义学原则,使得何种表达式,即究竟是名字还是包含摹状词的命题,能够作为基本的意义单位,无法确定。罗素理论这些可能的困难,预示着摹状词的语言学特性,不是语义学一个理论模型可以涵盖的,需要借助一些语用学的方法,才能获得充分澄清。

    2013年05期 v.29;No.303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知识”到“理解”:认识论的重构何以可能?——兼论当代西方认识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姬志闯;

    对"知识"目标及其话语模式的遗继性承诺,使得以批判和改造传统认识论为基本旨趣的当代认识论话语不得不继续面对"知识的确定性要求/证明的相对性实现"悖论,并因此陷入了对传统基础主义的批判和认识论重构路径选择上的双重困境。而N.古德曼和C.Z埃尔金的"理解"认识论转向,则通过对"知识"目标的"理解"重置实现了对传统认识论理论自身及其言说方式的双重超越,进而为认识论的当代重构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2013年05期 v.29;No.30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无意义与治疗:《逻辑哲学论》的果决式诠释解析

    赵瑞林;

    《逻辑哲学论》的果决式诠释是以戴蒙德与科南特等人为代表,对《逻辑哲学论》所做出的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全新诠释,其基本主张是《逻辑哲学论》中句子的无意义是一种纯粹的无意义,因而维特根斯坦在此书中没有传达任何真理,而是意在消除人们所囿于的哲学幻象,达到哲学治疗的目的。本文意欲通过梳理此种诠释,展现其诠释《逻辑哲学论》的新视角,揭示其所面临的困境,为探寻《逻辑哲学论》的真实意蕴爬罗剔抉。

    2013年05期 v.29;No.30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不存在“其它情况均同”定律——兼评南茜·卡特莱特的科学定律观

    齐磊磊;张华夏;

    现代生物学、经济学等特殊学科中的知识并不完全符合物理学的范式,难以找到严格的普遍化的定律,于是南茜·卡特莱特等分析经验主义者提出"其他情况均同定律"(CP定律)。我们追随当代分析哲学进路,揭露CP定律的二难困境,构造十项逻辑论证、运用认识论封闭条件试图解决该困境,并指出卡特莱特等人否定定律的普遍性是错误的。

    2013年05期 v.29;No.303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虚幻的“民众心理学”——现当代心灵哲学对民众心理学的批评

    严国红;

    如何解释和预测人们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始终是民众心理学的主要任务。近年来,民众心理学的主流理论受到了现当代心灵哲学家的强烈批评,这些批评者的核心结论是,民众心理学存在着虚幻性。理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民众心理学的支持者错误地解释了最重要的命题态度"信念"的真实内涵;人们的心理能力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心理语言描述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民众心理学在解释心理状态和行为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

    2013年05期 v.29;No.303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同源与生物特征的分类

    喻莉姣;

    尼安德把选择功能作为对生物组成部分进行分类的普遍基础,这不能反映生物学家的实践。格瑞菲斯在把同源关系作为分类的基础时是正确的,但仍然没有说清为什么选择功能不能作为生物性状的分类基础。当本征功能可完全定义时,由选择功能定义的自然类与由同源关系定义的自然类可以是一致的。由于功能与性状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使得本征功能具有不可定义性;而当本征功能不能定义时,选择功能就不能反映同源关系。以为能够对本征功能给予选择史的定义,这是功能扩张论的错误假定。

    2013年05期 v.29;No.303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

  • 从现象学看信息技术中的“显现”

    肖峰;

    "显现"是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是否依赖于器物技术,可以将显现区分为"自然显现"和"技术性显现",后者也是通过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显现。技术显现提出了若干现象学问题,包括它可否视为事物自身的显现、它可否用海德格尔的技术座架说来加以分析、它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取得与自然显现之间的平衡。

    2013年05期 v.29;No.303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技术修正”的思考

    尹文娟;

    技术展现出来的独特"功能性"和"效率性"使得社会问题也频频向技术寻求答案,即"技术修正"。相对于社会工程倡导通过社会变革消除问题的做法,"技术修正"进路在处理社会问题上接受了人类固有的缺点,因而表现出了很大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但是随着技术功能发挥层级的扩大,当"技术修正"在复杂的技术-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时又表现出了很多的不确定性,这恰恰说明启蒙运动倡导的通过技术达致社会进步的观念只不过是一种佯谬而已。因此对待"技术修正"我们应该有合理的态度。

    2013年05期 v.29;No.303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师大工程素质的培养

    王章豹;樊泽恒;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以及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工程时代已经来临,大工程时代呼唤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工程素质。文章首先界定了大工程的概念,分析了大工程的四大特点,如工程规模和投资强度大、系统复杂程度高、多学科交叉融合、高度的集成性和协同性等;然后,探讨了基于大工程现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和未来工程师的素质标准,并得出几点启示:最后,在论述大工程时代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工程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从知识素养、创新思维、能力结构、工程精神四个维度,探讨了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大工程素质。

    2013年05期 v.29;No.303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科技与社会

  • 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当代转向

    曲红梅;

    规范伦理学的三大主要流派美德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都试图为当代环境问题的伦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应用,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相同的思想逻辑:无论以何种方式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传统规范伦理中内涵的人类中心主义始终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从主客体对立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消除主客体对立"的思维方式。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发生了从价值论到实践论再到形而上学的转向。

    2013年05期 v.29;No.303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从知识问题到创新集群知识治理:一项新的研究议题

    丁魁礼;钟书华;

    知识和创新集群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研究主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集群中知识中心、位置对于知识交流的作用等;尚待研究的问题是在创新集群场景下知识创造和共享是如何依赖于制度和秩序的,因此就出现了创新集群知识治理的研究议题。知识治理研究是企业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创新集群框架下讨论知识治理需要考察其恰当性和可能性,前者是指分析层面是否适合、本质含义是否契合;后者是指现有研究积累了哪些可取的思想资源。

    2013年05期 v.29;No.303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软件产业虚拟集群三螺旋创新机理及模式研究

    王京;高长元;

    软件产业虚拟集群是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新型组织形式,本文在分析软件产业虚拟集群创新主体的基础上,依据生命周期理论揭示其创新机理,设计软件产业虚拟集群三螺旋创新模式,探讨创新主体角色变化及混生组织的类型与作用,最后以长风联盟为例验证模式的有效性并提出软件产业虚拟集群发展策略,旨在为引导软件产业虚拟集群良性发展,促进集群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

    2013年05期 v.29;No.303 68-7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性批判视野中的学术不端分析

    张德昭;徐慧茹;

    在当代学术活动中,学术不端的密集出现有其现代性根源。当代学术劳动的基本性质是规模化生产,学术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理性主义,这些变化是产生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的根本出路在于"德治"与"法治"并举,并构建科学、完备的学术监督管理制度。

    2013年05期 v.29;No.303 76-8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9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学术动态与信息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2013年会暨教学经验交流会通知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工作委员会拟于2013年10月20日至21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年会暨教学经验交流会。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具体承办。会议主题:转型时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疑难与发展

    2013年05期 v.29;No.303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六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通知

    <正>为了展示和交流中国工程哲学研究的新成果,推动工程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第六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3年8月18-21日在山西太原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太原科技大学承办。

    2013年05期 v.29;No.303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和谐社会的伦理范式阐释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玉珠;

    <正>2013年1月12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生态和谐社会伦理范式阐释研究"课题组、北京工业大学"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探究"课题组等共同举办的"生态和谐社会的伦理范式阐述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

    2013年05期 v.29;No.303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技思想史

  • 论魏晋学者对汉代数字神秘主义的终结

    康宇;

    魏晋时期,以刘徽为代表的数学家们终结了汉代数字神秘主义思潮。他们运用"为了数学而数学"的理念,将数字与神学相剥离,为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拓展出新的空间。魏晋学者创造了新的数字研究范式,正式确立了数学内在的二重意义,明确了墨学的逻辑推理在论证数学命题中的作用,开启了中国古代数学哲学研究的先河。它推动了中国科学发展史向前发展,影响意义深远。

    2013年05期 v.29;No.303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与中国文化的涵容——谢扶雅论中国文化建设视域下的科学与宗教

    赵清文;

    关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谢扶雅认为,二者就理论上说可以并行而不悖,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容易产生对立和对抗,这就要求宗教中人要不断吸收科学的新成果,反思宗教实践活动,以避免宗教同科学的柢牾。在中国文化建设中,要吸收西方的科学态度和宗教精神,用"创造的综合"的方法,把西方的"知"和"信"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有机结合起来。谢扶雅通过重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提高人类的福祉,和应当从"精髓"的层面上去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观点,对于当前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013年05期 v.29;No.303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史分期与技术史分期的比较研究

    王耀德;王忠诚;周书俊;

    科学史分期尽管方法或依据有所不同,但分期结果往往大同小异;技术史分期有较多分歧。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技术的社会化程度、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式——的考察来进行技术史分期,这种分期综合了技术史与科学史的某些特征,并使两种分期大致对应。

    2013年05期 v.29;No.303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科学救国”先驱秉志的“国民性”认识

    范思璐;宋怡凡;

    秉志是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是20世纪中国科学家的代表,"科学救国"的先驱。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人争取独立自强的过程中,秉志与同时代的许多科学家一样,在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同时,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立足于科学的出发点,其见解独到,且有代表性。文章从国民性问题的提出、国民性观点的揭示、国民性改造及其意义等几方面,阐述了秉志对于中国人"国民性"的认识。

    2013年05期 v.29;No.303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问题讨论

  • 莱文森修正波普尔3个世界理论的得与失

    秦州;

    波普尔的3个世界理论是其重要的思想遗产,莱文森对这一理论的修正揭示了技术的本质——技术是思想的物质体现,从而使技术独享本体论的地位。莱文森的修正得失皆有,很难说他们两人的"三界"图式孰高孰低。莱文森修正的重点是对世界3的重新定义与界说,即把波普尔的心智层面的客观知识,改造为物质层面的技术,两人的差异亦由此彰显:波普尔的世界3最终仍然落实到精神范畴,是他本属精神范畴的世界2的延伸,是知识本体论,而莱文森的世界3最终落实到的却是物质范畴,是他本属物质范畴的世界1的延伸,是技术本体论。这反映了他们各自持守的哲学传统在如何看待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两种根本对立的立场。波普尔的知识本体论主要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传统,莱文森的技术本体论则主要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传统。

    2013年05期 v.29;No.303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自然观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董军;萧玲;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自然观主张自然是历史的自然、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与历史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统一。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割裂了自然与历史的统一,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导致自然与历史关系的异化。当代中国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觉悟和实践自觉。

    2013年05期 v.29;No.303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
  • 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

    马瑞丽;吴宁;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界围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争论一直在继续,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条件。恩格斯考察了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及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指出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承认自然的优先地位、人的主体地位、实践的中介作用,是自然、人、实践的辩证统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蕴藏着生态意义,能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

    2013年05期 v.29;No.303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20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7 ]
  • 佛教生态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五台山生态文化实践探析

    毕晋锋;

    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汲取理论资源,也需要具体案例分析。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传承了宝贵的文殊智慧,形成了各佛教宗派共生共荣的和谐局面。文殊文化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而其生态伦理的基础则是佛教的缘起论、慈悲观等思想。五台山佛教通过其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观,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保实践,体现在其生态生活方式、生态生产方式和生态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启示。

    2013年05期 v.29;No.303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学科简介

    <正>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培养研究生的历史已逾50年,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56年,"自然科学基础教研室"(人大科哲前身)成立,最初成员为林万和、黄天授和石雷。1961年,更名为"自然辩证法

    2013年05期 v.29;No.30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辩证法研究》征稿启事

    <正>本刊是CSSCI哲学类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目录自然科学总论期刊,科技哲学学科的专业性、理论性刊物,在学术界和知识界享有盛誉。本刊热诚欢迎国内外学人和作者踊跃投稿,来稿须知如下:

    2013年05期 v.29;No.30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