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肃然;
目前国内社会科学界对证伪主义的理解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未能在分析哲学的知识体系中全面把握证伪方法的意义和局限;第二,对假设检验方法与证伪主义之间的关系理解有误。实际上,在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之后,西方科学哲学界和知识社会学界都进一步批判和发展了这个科学方法论概念。对此予以必要的回顾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恰当的使用证伪方法,克服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形式主义问题。
2013年11期 v.29;No.309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亮英;
塞尔通过意向性的分析表明真理就是对事实表征的精确性问题。塞尔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描述了真理理论如何受到人类意向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塞尔却完全忽略了真理所具有的客观性的一面。真理符合论实际就是元语言与对象语言的符合,确认事实的过程就是判断的过程,因而,真理是语境性的,在不同的语境中对表征的事态进行评价和选择可以得到不同的真理。
2013年11期 v.29;No.309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建琴;
自然类概念从密尔提出后,引出了关于它的实在性和非实在性之争。非实在论者不承认自然界的分类具有本体论上的不同,而是人们的思想活动,做出的主观上的区别。但实在论者给出了更为合理的理由,分析比较了强实在论,弱实在论和混合实在论三种观点后,归结出自然类是具有实在性的,直觉上的分类确实反映了客观世界在节点上的不同。
2013年11期 v.29;No.309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符征;
认知计算主义的语义基础是:只要给予正确的形式系统和解释,一台机器能够一致的处理意义。最初由莱布尼兹提出这种理论假设,现代逻辑证明了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许多人工智能研究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工作的。福多正是基于此提出了"思想语言假说",为驱散意向的神秘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不过,这一思想的生物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澄清。
2013年11期 v.29;No.309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雅南;钟书华;
中国创新驿站近几年获得迅速发展,在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助力企业创新实力不容小窥。实践激发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也引起实业界的普遍关注,积极在中国背景下进行本土化研究。立足于政策评价角度,综合考虑中国创新驿站特点和政策实施过程,研究从整体上构建中国创新驿站政策评价逻辑模型,为评价中国创新驿站政策结果和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2013年11期 v.29;No.309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东;吴晓波;
中国企业的技术追赶实践是在转型的"所有制制度"、多样的"技术体制"、多层次的"市场空间"以及新兴的"全球网络"四位一体的中国情境下开展的,这决定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追赶理论区别于传统理论,有其独特性和重要研究价值。因此,对中国企业技术追赶和创新管理的研究,必须从中国本土情境出发,运用案例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复杂多变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四位一体情境下中国企业从"二次创新"到"一次创新"的发展过程,揭示中国情境下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追赶的特殊规律。
2013年11期 v.29;No.309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王玉峰;许珺;
技术跨越问题提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近年来,随着高端技术对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国际学术界将研究重点转向技术跨越的应用。目前,技术跨越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技术跨越,技术跨越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传统技术如何实现跨越以及对技术跨越的功能的反思等几个方面。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探讨,可以预测未来技术跨越的应用研究将在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进。但无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技术跨越的应用研究都将面临挑战。
2013年11期 v.29;No.309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国栋;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源于作为理论假设的研究范式的分裂,进一步则可以追溯到现代管理学得以产生和塑造的"现代性"这一主题的二元分化。理性是现代性自我确证的基本话语,理性精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分化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现代性的主题分化造成了管理学内部出现效率与人性两大逻辑主线并形成难以通约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理论范式。未来的管理研究应该着力于管理学两种范式之间的沟通、对话和整合。
2013年11期 v.29;No.309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马来平;
目前,科学文化普及中,深层科学文化普及的滞后严重制约着科学文化普及向纵深发展,成为困扰科普界的一大难题。为了做好深层科学文化的普及,必须对有关的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准确地理解,以期扫除深层科学文化普及的障碍;同时,要把深层科学文化的普及做到位,仅仅让公民认知和认同深层科学文化远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以下深层科学文化普及基本途径的运用:1、生活化:让深层科学文化全面融入百姓生活;2、实践化:引导公民对深层科学文化的践行;3、体制化:把深层科学文化落实到社会体制层面。总之,深层科学文化缺位的科普是肤浅的科普、低效率的科普和不合格的科普。一定要下决心破解科普工作的这一难题,做好深层科学文化的普及。
2013年11期 v.29;No.30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爱军;崔莹;
微博政治伦理是对微博技术进行政治规范的伦理。微博技术主要从技术手段、规制内容和互动平台三个主要层面展开,其政治伦理也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和构建。微博主要包括公共技术手段和私人技术手段,其技术手段规制了微博内容的"微"化特点和传播效能。对微博进行政治伦理规范,必须以自由为核心构建政治技术制度体系和责任信用体系,从而有效推动微博政治伦理的健康发展。
2013年11期 v.29;No.30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郝新鸿;
在科学论框架下,后殖民女性主义主张多元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将科学合理性分配给种族、女性等边缘人。白馥兰采用这种后殖民女性主义立场,对中国传统技术进行社会语境解释,反对"五四视角"下的"女性受害论",将建筑、纺织、生育等物质性技术解读为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使得传统科技成为意识形态的符号,"自然"被消解在社会文化中。这种文化相对主义科技观将科技还原为社会与文化,不但消解了科技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还模糊甚至消解了理性与非理性、进步与落后的界线,不利于当前中国的科技与社会发展。新近的后殖民研究开拓出新的分析模式,超越科学论的传统二分法,为反思社会建构论框架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2013年11期 v.29;No.309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新樟;
末日情绪如果受到宗教启示论的诱发、表达和强化,就会演变成为宗教性的末日情绪,并以宗教特有的方式大范围传播,从而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各方面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的政治安全问题。政府应当基于对宗教性末日情绪的体验、认识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把握,对这种大众化的公共情绪进行研究、预防和管理。
2013年11期 v.29;No.309 81-8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邬焜;
人类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始终是内在镶嵌在一起的。在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发展过程中更多实现的是哲学的世界观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而在人类知识的分化性发展过程中更多实现的是哲学的方法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古希腊原子论为人类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哲学和科学的范式,近代科学分化发展的还原论方式,以及牛顿的质点力学、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正是古希腊原子论学派试图对世界终级统一性进行阐明的哲学思辨的世界图景和方法论的科学贯彻;古希腊原子论哲学所体现的追寻世界终极原因的精神始终深刻影响着人类科学发展的方向。这一切都充分显示出了科学与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方式: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
2013年11期 v.29;No.309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林可济;
"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比西方遥遥领先,为何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出现呢?"这个被称为"李约瑟问题"的问题,曾经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困惑着中国学人。由于中西文化传统和哲学思维的差异,中西的科学传统也截然不同。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从一开始走的就不是同一条路,因此是不可通约的,孰优孰劣也无从比较。回顾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科学的认识过程,重新审视"李约瑟问题",将会促使人们思考:中国需要从西方学习什么?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缺少什么?
2013年11期 v.29;No.30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庆桥;
"中国原子弹之父"说是在1965年由法国传入中国的。"文革"后,对究竟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形成了至少五种观点,即钱三强说、邓稼先说、聂荣臻说、科学家群体说、不存在"中国原子弹之父"说。科学上的"之父"或是对某一科学领域奠基性代表人物、或是对做出变革性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或是对大科学工程时代兼具组织领导人身份的"双栖"科学家的誉称。对"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讨论不能脱离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和条件。
2013年11期 v.29;No.309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伍玉林;曲世闻;
威廉姆斯与内格尔的道德运气(Moral Luck)为计算机伦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究竟是否存在道德运气?若存在道德运气,是否会对康德式的传统伦理道德框架产生冲击?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证实了伦理生活中道德运气存在的可能性。计算机哲学是由逻辑的易变性为基础而进行展开的,由于其逻辑的可塑性、易变性(Logical Malleability)给伦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即计算机伦理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不可靠性、不确定性,正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了所谓伦理道德上的"真空"(Vacuum),同时,这也为道德运气在计算机伦理学得以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论据。道德运气担负着最为重要的职业责任概念及责任的归属。客观地审视及运用道德运气去看待计算机伦理中的道德运气现象,对于研究计算机伦理中风险、责任、义务、价值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2013年11期 v.29;No.309 103-10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周理乾;
相对于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系统科学时空观的出现是时空观方面一场彻底的革命。系统科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主导、空间时间化的演化的时空观。这种时空观的完成经过了三个阶段:牛顿时间和柏格森时间区分的发现、内部时间的发现和空间的时间化及时间节律普适性的发现。以后复杂系统的研究都是在演化的时空观的框架内进行的。系统科学哲学呼唤时间、空间研究重回系统。
2013年11期 v.29;No.309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东海;
谈中心,不是本体论的自然平权,不是认识论上的人的优位,而是价值论上的人的实践理性,是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是谈道德责任。谈中心,可以在本体论上取消或泛化,可以在认识中收敛或反驳,可以在价值中关联或类比,但独在道德和责任层面,人的责任中心无可替代。
2013年11期 v.29;No.309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朱凤青;
现代技术嵌有四个基本价值观:对待理性的特别态度、有关效率的独特观点、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处理自然界及人类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宇宙所持有的普罗米修斯般的观点。现代技术价值观中隐含着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冲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种冲突表现为它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这种冲突表现为生活方式的纯一化。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这种冲突一是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二是它带来片面的人性观。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走向社会主义是解决冲突的根本途径。
2013年11期 v.29;No.309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程宏燕;
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来考量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各种利益的博弈,也是国际利益、区域利益、代际利益等的博弈关系在环境上的映射。这些利益博弈表现为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的博弈过程。解决生态危机,不仅要在伦理道德、文化价值等方面探讨,更要分析生态危机背后的利益、阶层的博弈关系,进而以维护民众利益为主体的生态型政治和生态型科技创新创建美丽中国。
2013年11期 v.29;No.309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