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877002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重大问题研究(二十二):当代俄罗斯哲学研究

  • 作为人文科学知识型基础的协同范式:霍鲁日对协同概念的阐释

    张百春;宋春竹;

    霍鲁日首先分析了对协同的两种不同理解。在“协同学”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只利用了协同在希腊文里的本来意义,但他没有对其作出自己的界定和解释。在东正教传统里,协同是指人的能与神的能的相遇与协调一致。霍鲁日以东正教传统里对协同的理解为出发点,通过哲学手段挖掘出包含在协同概念里的敞开维度,他在人学边界里发现了三种敞开方式,即本体论敞开、向无意识的敞开和在虚拟实践里的敞开,它们一起构成了协同人学的基础。在霍鲁日的理解中,协同是一个普遍的范式。

    2025年02期 v.41;No.444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列克托尔斯基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思想

    曾洙;

    列克托尔斯基追溯至科学的起源,从研究目的、可预测性和实验客观性三个方面,有力地反驳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二元对立的传统观点,论证了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与深刻的相互作用,具有实现新型整合的潜在可能性。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认知科学不仅正在以自身发展逐步证明并实现这一可能性,也对传统科学思维的目标取向与评判标准提出了质疑。科学统一的问题关乎人类未来,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愈加凸显。

    2025年02期 v.41;No.444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丘马科夫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全球学

    张立坤;田萌;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导趋势,世界正在走向统一。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加速了世界统一的进程。全球化导致的现代全球问题引起整个世界的不安。丘马科夫教授认为,全球化进程的开端却不在当代,而是在四五百年之前的地理大发现时代。随之而来的全球问题也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只是在20世纪下半叶,它们才凸显出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全球问题的性质自身决定了对它们的研究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全球学于20世纪下半叶应运而生。要理解全球化的世界就需要全球思维,全球思维是全球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是,许多传统的概念以及对一些概念的传统理解不符合全球化世界的现实。丘马科夫提出“文化-文明体系”的概念,它突破了对文化与文明的传统理解。

    2025年02期 v.41;No.444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自然哲学

  • 生态学两大批判的哲学探原及其内在超越

    张起帆;江学如;

    生态学尽管作为一门前沿性学科而备受关注,当前却面临着两个看似矛盾的疑难或者说“窘境”。一方面,人们期待其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生态学又深陷两大哲学批判:彼得斯基于工具主义立场批判生态学理论模型无法获得普遍规律,模型的预测力极弱;施拉德·夫列切尔和麦科伊认为生态学方法存在大量价值关涉的概念,由此导致客观性的缺失,只能走向个案研究而不可能拥有普适性的理论。很多人悲观地认为,比起物理学等传统科学,生态学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通过诊断,这些人心中无不潜藏着早已过时的“实证主义”科学图景。科学哲学从实证主义走向后实证主义并且出现经验主义转向,依据传统图式和概念框架来审视并批评生态学实践无疑是不适宜的。生态学是一门兼具历史性和地方性的新兴科学。

    2025年02期 v.41;No.444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从自然观到辩证法——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批判与建构

    郭高平;

    一直以来,学界对黑格尔的解读大多将目光放在逻辑学、现象学和法哲学上,而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科学性少有关注,尤其是马克思青年时期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批判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从自然哲学概念本身出发,不仅可以发现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批判具有坚实的唯物主义根基,而且可以洞察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意图的颠倒,这主要表现在:黑格尔以理念诠释现实,马克思以物质理解自然;黑格尔以逻辑统摄存在,马克思将劳动作为中介;黑格尔以否定辩证法来反思主客同一,马克思以实践辩证法建构现实生活,由此从自然观到辩证法的现代回响,构成了马克思以唯物主义观照自然哲学与生态科学的关键一步。

    2025年02期 v.41;No.444 33-3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人与自然关系:从掌控走向日常生活共生——“人类世”境遇下的再思考

    刘颖;刘魁;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随着以人类为主导力量的“人类世”的到来,人与自然关系遭遇新境遇,面临多种变化、风险与挑战相叠加后形成的新危机,进一步陷入现代性的泥沼。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就自然界可否受人类掌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放任主义也于掌控之外提供了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可能趋向,但它们不仅未能超脱现代性的桎梏,还有可能招致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与生活危机。鉴于此,于“人类世”中,人类需要再次审慎思索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其在生存层面完成由掌控臻于共生的嬗变,并走向日常生活层面的共生归宿,以实现对掌控逻辑、现代性思维的全面超越。

    2025年02期 v.41;No.444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科学哲学

  • 布沙尔生物学进化持久留存理论研究——从繁殖适合度到生态适合度

    倪峻伟;肖显静;

    针对自然选择进化之传统适合度定义的缺陷,布沙尔主张回到生态适合度;通过颤杨等进化实例,指出生态适合度主要解决生存或持久性问题,并将持久留存作为生态适合度的度量。由此构建的生物学进化持久留存理论能够解释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非繁殖、无种群的进化现象。布沙尔以生态系统为例,论证了该理论的前提条件:一是通过持久留存理论进化的生态单元是功能整合和共同命运意义上的生物学个体,二是提供与该理论相符的生态功能的持久性增强倾向描述。由此,布沙尔为弥补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缺陷,提出了更加普遍的生物学自然选择进化理论。

    2025年02期 v.41;No.444 47-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可靠论、认知后果论与权衡问题

    方红庆;

    后果论常常面临权衡难题,而认知后果论同样不例外。如果将可靠论视为一种认知后果论,那么它也必然面对权衡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靠论者通常采取两种策略:一是仅承认可靠论作为一种间接认知后果论,二是直接否认其为认知后果论。然而,这两种做法都存在问题:前者未能真正解决权衡问题,而后者可能威胁到可靠论作为规范知识论的地位。实际上,德性可靠论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解决方案:通过引入德性,可靠论成功整合了后果论的规范结构,弥合了信念与其后果之间的脱节,因此,它不仅是一种完备的规范知识理论,而且成功破解了权衡难题。在这一意义上,可靠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认知后果论。

    2025年02期 v.41;No.444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理解是绝对的,还是有程度的?

    郑辉荣;

    知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理解”是有程度之别的,从不理解到彻底理解,可用[0,1]区间的理解度表示。理解度是一种精细理解,可被语言层面的证据所支持。理解绝对主义者则主张,“理解”没有程度之分,只有“理解”与“不理解”的二值判断,且只有达到彻底理解,认知者才拥有理解,因而语言层面的论证是无效的。内部程度性与外部程度性的区分表明,现有的观点分别支持彻底绝对主义和彻底程度主义。前者为理解设置了过高的标准,后者则误以为理解与不理解之间的阈值不明。外部绝对主义加上内部程度主义的部分程度主义立场才是合理的。在理解的外部,“最小理解”是理解与不理解之间的阈值。在理解的内部,理解的质量可通过丰富性与深刻性来刻画。

    2025年02期 v.41;No.444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技术哲学:“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问题研究”专题

  • AI辅助决策信任失准问题研究

    王高峰;刘佳霖;

    “可信任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人与算法间的信任问题,且多数归因于透明性与可解释性等算法性质的欠缺。在辅助决策场景下,用户往往无法正确辨别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工具给出的意见或建议而对其加以摒弃或采纳,导致算法误用现象,进而产生不良后果。其核心原因在于用户对使用算法的信任不足或过度信任状况需要通过校准以达到适当。外在客观因素影响可以从设计层面寻求约束或剔除,但用户内在选用态度则与其算法素养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在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上追求越来越充足的“算法信心”,同时要求用户提升自身的“算法自信”,确保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达到预期效果,建立人与算法间适当信任关系。

    2025年02期 v.41;No.444 67-7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洛夫莱斯问题”与人工智能表现创造力的计算主义探究

    束海波;任瀛;

    人工智能要想实现模拟乃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终极目标,对作为人类智能之标志性特征和核心构成的创造力进行建模,进而开辟专门研究和实现创造力的人工智能分支领域势在必行。然而,由“洛夫莱斯问题”引发的人工智能创造力的可能性难题已成为阻碍当前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与桎梏。要化解这一难题,我们既要彻底地批判常识创造观中蕴含的拟人化的心灵观,又要充分地认识到创造力原型实例的多样性,从而为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建模提供可靠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2025年02期 v.41;No.444 74-8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图灵测试视阈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柳海涛;

    图灵测试蕴含着智能的非身体化和人是识别智能的终极裁判。智能的非身体化以计算主义为支撑,它把智能约简为计算;由人来判定计算机的智能是以人类智能为参照。这潜在地包含着一种张力:一方面人工智能以非身体主义为前提,另一方面在判定智能水平的时候又使非身体化的人工智能寄生于人类的身体化智能。对智能的理解可从两种方式入手:计算主义和身体主义。前者表现为以符号计算为手段赋予一个对象以智能实体地位;后者以身体作为真正智能的必要条件。当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基于大数据的多层参数化转换,它是对人类意识的经验性模拟,而非原理性呈现,它和传统的人工智能一样是通过符号算法结构建造并定义的智能。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当在算法技术和哲学批判的综合框架下,探索以语言为中心的大模型智能体与人类进行可信赖的互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要素。

    2025年02期 v.41;No.444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科技与社会

  •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阈下的开放获取运动:转译、背叛与磋商

    姜天海;张增一;

    开放获取运动是过去20多年在国际上迅速发展壮大的一项科学的社会运动,也是开放科学运动中发展较成熟的一个实践案例。研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框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核心事件追踪网络建构过程和转译链条,探明网络中异质性群体宣告存在、相互定义,以及行动者间的联结、网络扩张、权势与力量消长等,并基于此延伸到文本之外分析影响转译的因素、背叛与磋商等,为研究多元主体下科学的社会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理解。

    2025年02期 v.41;No.444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科学传播的建构本质分析

    谈冉;

    科学传播本质上是建构性的,它是通过社会建构、异质建构和实践建构实现其功能目标的活动。在社会建构论视域中,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在个体、群体或社会层面的建构活动,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塑造的活动,是参与者交互磋商的社会建构活动,人们的动机、目标和利益是建构科学传播的动力来源。在异质建构论的视域中,科学传播是在人类和非人行动者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中的科学知识建构和扩散活动,网络中的异质行动者交互作用共同建构了科学传播的生产、消费和规制。在实践建构论的视域中,科学传播是实践的、目标指向的以及在时间演化中目标修正的科学文化的转换和扩展过程,传播者运用转译策略组建异质性力量同盟,通过异质性力量在同盟中的阻抗与适应的辩证运动,推动力量的冲撞过程趋于稳定性终结,科学文化的转换和扩展得以最终实现。

    2025年02期 v.41;No.444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科技思想史

  • 明代“鸟兽草木之学”的“转向”及其理学探源

    王镛;赵云波;

    明代是“鸟兽草木之学”的高峰时期。通过对明代鸟兽草木之书的解析,可知明代“鸟兽草木之学”产生了两个走向:一是在传统研究路径上的进一步推进,主要表现在以科普和文献考证为目的的“识名”的深化与动植物伦理化更为普及的“知兴”、动植物分类体系的完善等;二是产生了以使用专业学术名词、实证考察为核心的专业化动植物研究范式的变革。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理学影响,可知气本位思想是其解释鸟兽草木构成与生长发育的主要思想,象思维中的“类推”和“贯通”是格鸟兽草木之理的主要方法,其皆为传统的、儒家式的科学。但正是理学的格物致知说促进了明代“鸟兽草木之学”的发展,且专业化动植物研究范式的变革,尤其是植物实验园的建立,恰恰是古典生物学迈向近代生物学的关键步骤。

    2025年02期 v.41;No.444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晚明时期亚里士多德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误读——对非纯粹原则的澄清

    赵奇;

    随着晚明时期西学东渐的发展,以艾儒略与毕方济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致力于向中国转译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晚明转译本从宏观的视角勾勒亚里士多德心理学的基本模式,但在灵身关系以及灵魂整体性上,却对亚里士多德心理学存在着关键误读。晚明转译本将灵魂与身体阐释为纯粹的实体,但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灵魂与身体皆基于非纯粹原则。由于艾儒略和毕方济对非纯粹原则的否定,从而无法真正持有“营养-感觉-理性”的灵魂整体论。晚明转译本对亚里士多德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有重要意义,但两者之间具有纯粹性与非纯粹性的内在矛盾。在中西文明互鉴的视域之下,晚明学者相关理解及其不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2025年02期 v.41;No.444 112-11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知识是确证的和有益的吗?——从西方知识论的视域看庄子知识论的思想进路及其伦理意蕴

    王闻文;

    一般而言,西方知识论主要聚焦于从人的认识能力的角度去探究对事物“真”理的确证和对知识的把握,追求的是知识的客观性、普遍必然性和可解释性。在西方知识论视域中对比考察庄子对“知识”的阐述就可以发现,庄子的知识论既有与之相通之处,又存在差异之面向。一方面,庄子同样注意到“知”的多重维度及人的认知能力问题;另一方面,不同于西方知识论对知识的肯认,庄子并不汲求于对知识的获取和使用,相反,他对知识主要是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知识并不可靠,也无法藉由它去认识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庄子对知识及其手段的解构和否弃蕴含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即在庄子看来,世俗所谓的知识非但不能促进人们对大道的体认,反而是有害于人的本然之性,甚至会使人的生命消逝,因此他主张要“去知”。而通过从西方知识论的视域去审视庄子的知识论,我们更能从世界哲学的视角深刻地把握其哲学的归旨问题。

    2025年02期 v.41;No.444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学科与教育

  • 科技伦理融入林业院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新理路

    张秀芹;李玉凤;

    将科技伦理融入林业院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提升林业院校学生科技伦理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如何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中有效融入科技伦理的教育教学,需要深入探索融入的新理路。简言之,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融入内容要精选,以“为什么精选-如何精选-精选什么”为逻辑进路,解决好融入什么的问题;二是融入形式要讲究,打造“理论讲授-问题解析-案例教学”三位一体融入模式,综合提升科技伦理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释疑解惑性、针对性实效性,解决好怎样融入的问题;三是融入尺度要把握,处理好“一般性与个别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为其他前沿专题和热点问题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提供借鉴,解决好融入分寸的问题。

    2025年02期 v.41;No.444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脑机接口教育应用的潜在风险与协同治理路径

    盛豪杰;

    在教育教学中,脑机接口具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辅助教师个性教学、协助学校高效管理等积极应用价值。然而,脑机接口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违法启用设备、信息分析偏差、教育教学歧视、个人负面标签等潜在风险。为了有效应对脑机接口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潜在风险,应当采取由学生、教师、学校、国家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路径。学生应在理性衡量使用脑机接口利弊得失的情况下作出使用脑机接口的个人决定;教师应履行告知义务、育人义务、监管义务来充分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学校应为使用脑机接口提供制度、技术、专家等支持;国家应明确和完善学校使用脑机接口的法律规范,保障脑机接口在教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

    2025年02期 v.41;No.444 13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学术动态与信息_会讯

  • 科技文化视域下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第二十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曹贤平;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二十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8月24日至25日在南昌工程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党校和军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尚智丛教授莅临大会祝贺,南昌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汪胜前教授代表学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在此次研讨会上进行了理事会换届,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武汉理工大学夏劲教授当选为理事长。

    2025年02期 v.41;No.444 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曹南燕与自然辩证法

    胡明艳;

    <正>曹南燕,1946年出生于上海市;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68—1978年先后在辽宁省建平县种羊场中学和叶柏寿二中任教;1978年4—10月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任职;1978—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辩证法教学部自然辩证法专业读研,获理学硕士学位;1981—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任教;1985—1990年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任教;1990年后,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年02期 v.41;No.44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5年重点选题

    <正>专题讨论1.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2.创新文化主题专栏(科技伦理、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自然哲学1.自然哲学的历史、观念、思想体系研究;2.现代科学中的自然哲学问题等;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研究;4.数智时代的数字存在与自然本体论关系研究。科学哲学1.因果理论的哲学进展研究;2.意义理论进展研究;3.个人同一性前沿研究;4.心身问题最新进展研究。

    2025年02期 v.41;No.444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