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901955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重大问题研究(二十六):“中国近代科学社团资料的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 民国科学知识建构的逻辑与路径——基于民国科技期刊的转译机制分析

    张培富;吕立超;

    民国科技期刊在科学知识建构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因素作用下,发展为民国科学知识建构的重要渠道,成为连接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要桥梁和推动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民国科技期刊作为媒介、非人类行动者和转译者,彰显了其在科学知识建构网络中的功能、作用和本质,三重角色的演进揭示了民国科学知识建构的内在生成逻辑。民国科技期刊从科学知识转译的形式、内容、网络3个递进层面促进了民国科学知识的建构,体现了民国科学知识的跨文化转译、中国语境化和网络扩展的实践路径。对民国科技期刊的知识建构机制研究,将行动者网络作为实践本体论与媒介研究相结合,对于考察当代科技期刊对科学与社会的形塑作用有积极的意义。

    2025年06期 v.41;No.448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国时期科学体制化失败原因及启示——以中国工程师学会为例

    李海涛;

    许多科学社会学家和科学哲学家认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对科学体制化建设非常重要,却忽视了内生型与传播型科学体制化路径存在本质差异,且工程科学与理论科学对自由的需求不同。以中国工程师学会为代表的民国科学社团尽管有着充分的思想与言论自由,但是组织稳定性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制度化规范使其仍然难逃失败的命运。事实上,体制化建设对共同体的寻求,根本上是与自由相矛盾的,真正推动体制化建设的是制度的设立和规范性的寻求,而非抽象的思想自由或言论自由,后发国家通过计划性政策与秩序化规范推动科技发展具有可行性。

    2025年06期 v.41;No.448 10-1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学世界》与中华自然科学社科普理念之演进(1932—1950)

    任芳;孙磊;

    中华自然科学社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科学界的科普先锋,1932年该社第五届年会提出了科学大众化理念,呼吁国内科技工作者树立科学救国要从普及科学做起的观念,在20世纪中国科普思潮中具有先声地位。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以科学大众化理念相号召,从1932年起编辑发行面向大众的科普刊物《科学世界》,期间因社会环境变化3次转换办刊方针,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明确科学救国办刊宗旨,在抗战期间确立科普服务抗战征稿原则,在战后走向科普推动进步办刊实践,先后为科学大众化理念注入了以救国需要科普、科普服务抗战以及科普推动进步等为标识的时代内容,推动了科学大众化理念持续演进、向前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448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自然哲学

  • 自然何以为真?——前苏格拉底哲学自然(phusis)概念考

    陈梦晖;

    “自然(phusis)”是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的核心主导概念,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形而上学框架的形成至关重要。以往对这一概念的讨论集中于“生成”和“性质”两种意义之辨,忽视了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为何选择phusis作为其自然观的支点。在非哲学文献中具有“先天性”内涵的phusis,被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择取并赋予其“整体性”“统一性”的哲学内涵,成为前苏格拉底时期将自然作为“真理”的理论基础。phusis的内涵也在“先天性”的基础上不断地裂变,通过与“noos”这一原始认知概念的关联,最终获得与“真理”同构的哲学意味。

    2025年06期 v.41;No.448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的谱系:机械论自然观的形而上学前提

    李骁原;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明对存在的理解是与■概念密切相关的。柏拉图将存在定义为■,认为每一个存在者都具有作用或被作用的能力;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现实比潜能意义上的■具有更优先的地位,并提出了一种以目的因为主导的存在概念。此后的新柏拉图主义和早期基督教哲学系统地综合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存在概念,主张神或理念既是动力因,又是目的因,从而赋予■概念一种神学上的用法,它在其中发挥着生产性或创造性的力量。到了中世纪,以阿奎那为代表,深受阿拉伯哲学影响的经院哲学在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之间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综合,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引入了实存意义上的存在概念,本质和存在的区分成为最根本的形而上学框架。在此基础上,库萨的尼古拉追问了存在本身的根据,从而建立了以“能”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论。以这种存在论为基础的关于上帝和受造物的理解,在笛卡尔那里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上帝作为完美的无限者,不再干预这个世界,从而使得一种机械论的自然观成为可能。

    2025年06期 v.41;No.448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海克尔生态辩证法探析

    周宇航;孙道进;

    19世纪自然科学的视野开始转向“过程”,即“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整体图景”。作为自发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海克尔对“生态学”概念的界定和诠释,直接叩响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互动的大门。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联系”和“发展”为纽带,描绘了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共生诉求图景,并藉此阐发生物进化的宇宙之谜,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助推了自然辩证法乃至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和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448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哲学

  • 干预、奠基与心理因果

    张文俊;

    因果排除问题的干预主义解决方案在当下备受关注。该方案将干预主义因果理论代入心理因果,以表明心理因果效力并未被物理因果效力排除。然而,该方案会遇到来自奠基干预主义与奠基-因果统一论的挑战。这些理论将干预主义方法用于分析奠基关系,并进一步认为奠基关系和因果关系相等同。如果这些理论成立,那么非还原的心理因果效力仍将被排除。这表明干预主义方法与非还原的心理因果之间存在冲突。

    2025年06期 v.41;No.448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灵如何具有因果效力

    方卫;

    目前国际哲学界对于排除论证的一种解法,是诉诸因果的干预主义理论。而对该解法的一个挑战,则来自由“奠基干预主义”所构建的“奠基-因果统一论”。不过,通过仔细考察,该论证并不能很好地反驳干预主义所提供的方案。原因在于将干预主义应用于奠基关系是一种误用,而所谓的“奠基-因果统一论”也是站不住脚的。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判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论理论或经验判定工具(而非界定因果的形而上学理论),干预主义确实会在某些具体的实践情境下判定高阶性质具有因果效力。

    2025年06期 v.41;No.44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知觉经验真的具有透明性么?

    黄天琦;

    经验是否具有透明性,在当代知觉哲学中引起了广泛争论。支持者与反对者虽在立场上相对,却一致认为经验是一种觉知活动,主体在其中总是觉知到某些特征。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所觉知的特征究竟应归属于经验自身还是外部世界?但这种归属之争忽略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经验作为一种觉知活动如何可能?觉知并非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直接关系,而是一种语言事件。正是语言在经验中的构成性作用,使得主体能够在经验中直接表征外部世界。从这一立场出发,经验透明性之争有望得到根本性的化解。

    2025年06期 v.41;No.448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存在两个因果关系概念?——评析尼德·霍尔的“生成-依赖”理论

    吉磊;

    在当代因果哲学研究中,哲学家们通常将因果关系概念视为一个可分析的对象,并假定只存在一个单一的因果关系概念。霍尔在批判并吸收反事实理论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考察了以“双重阻止”为代表的因果情形,主张应该区分两个根本不同的因果关系概念,即“生成”与“依赖”。这一区分有助于调和关于因果关系的基础性论题之间的紧张关系。然而,霍尔对“生成”与“依赖”的条件界定过于苛刻,仍然面临一些充分性与必要性的困难。虽然存在瑕疵,霍尔的理论可视为对反事实理论的极佳补充,促使人们接纳一种温和的因果多元论,不仅要将因果关系视为事件之间的依赖关系,还要考虑其中的生成机制。

    2025年06期 v.41;No.448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哲学

  • 人工智能设计的具身复归

    李嘉伟;王金柱;

    设计作为技术活动的组成部分,本与身体关系紧密,但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身体逐渐在设计中被遗忘。身体之遗忘既与技术对身体的遮蔽以及身体自身内蕴的隐藏性相关,也源于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对理性传统的推崇,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忽视了身体的重要维度。身体的遗忘一方面导致身心二元对立,另一方面难以解决内外世界的沟通问题。身体意向性既给出身心关系的现象学解释,亦为走向外部世界提供了通达场域。正因如此,遮蔽的身体开始显现,成为赛博格时代设计的焦点物。从设计者的视角出发,智能设计的身体意蕴在于以身体为焦点,设计之源、设计对象及其维度开始出场,从而实现身体与世界的关系构建。从具身智能的未来设计看,以身体为基点,智能技术所预想的感知、行动与交互得以可能。面向不断显现的未来,人与技术的相互实现呼唤在世存在的整体论的共生设计。

    2025年06期 v.41;No.448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信息存在论引发的时空问题的新突破

    邬焜;陈亚茹;

    依据中国信息哲学阐释的物质与信息双重存在、双重演化的新的世界图景,建立一种世界时空存在和演化的新模式。在物质、客观信息、主观信息与社会文化信息活动的不同层次间存在着多重而复杂的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揭示了时空内在融合的统一性,使时间和空间分别呈现出四维存在。这一时空演化的新模式也充分展示着自然事物所具有的实在和非实在(物质和信息)共生、共在、共有、共创的综合生成,以及进化的复杂性过程和机制。

    2025年06期 v.41;No.448 79-8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程生态的动态演化机制分析

    王业飞;王大洲;

    工程生态的存续和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围绕工程生态的演化过程及其机制展开分析,认为工程生态在时间上经历了原始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生态、工业工程生态、智能工程生态4个阶段;在空间上,工程生态不断从诞生地向外扩展和转移,逐渐覆盖全球;在层次上,工程生态的微观、中观、宏观各层次相互作用、互为演化条件。社会需求、内生动力和竞争压力直接推动着工程生态的演化,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工程演化过程起到根本制约作用。智能工程生态是大势所趋,理解、把握并助力国家引领其发展是工程哲学研究未来需要重视的方向。

    2025年06期 v.41;No.448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创新文化主题专栏

  • 科学家素质浅析

    金涌;

    <正>一、新时代科学家的使命科学家的任务有两方面内容:第一,认识、发现自然规律;第二,创新、发展科技水平,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中美贸易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

    2025年06期 v.41;No.448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创新创业

    刘嘉麒;

    <正>一、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要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破除传统的观念、生产方式,发展新的产业、业绩,把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中。实现这一设想,需要注意以下6点。第一,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上层建筑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相适应,这是国家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2025年06期 v.41;No.448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科学家精神本土化的历程与维度

    王慧斌;范思璐;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本土化体现为气质自身、话语建构、功能作用等维度。自现代科学传入以来,中国科学家群体受传统文化和现实导向的影响,在国家社会层面和科学共同体内部运行层面形成了独特的集体主义精神气质。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引领科学家群体的过程中,将其优良品质逐步概括形成“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本土话语,并发挥了坚定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自信、凝聚创新为国的价值共识、涵养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面向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和创新文化等精神引领功能。

    2025年06期 v.41;No.448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技思想史

  • 一个莱布尼茨的动力学解决方案——重审牛顿主义机械论的运动疑难

    李志龙;

    牛顿主义奠定了当今的世界图景,从而建立了机械论的运动学说及运动定律,也构造了对重力和引力的基本解释。牛顿对此有诸多论述,但始终无法清楚地揭示这一新世界图景的形而上学基础,并且无法妥当地解释超距作用,也无法解决机械论的动力困境。虽然莱布尼茨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机械论者,而且构造了一门独立于机械论运动学的动力学,但他对重力、引力和冲力等机械论的核心概念做出了清楚的解释,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牛顿主义的运动学说,而且为机械论所面临的动力困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

    2025年06期 v.41;No.448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由来、争议与演变

    邹伊勤;王银泉;

    《物种起源》的刊行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重要界限。尽管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对科学史的贡献和影响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学界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依据——自然选择学说的研究尚不充分。结合已确定的史实,爬梳达尔文书信集及相关新史料,钩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由来,通过比较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原理和华莱士自然法则的异同,发现类比“自然”和“人类”、生存斗争的机制是学说存在争议的主要来源。进一步整理自然选择学说演变过程中人物关系网的相关细节,探颐自然选择学说从“自然选择”演变为“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背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脉络的变迁,希冀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认识与理解增加一些修正与补充。

    2025年06期 v.41;No.448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有四游:《考灵曜》的地动说变革及其思想进路

    彭必生;

    “地有四游”是汉代纬书《考灵曜》中的地动说模型,学界在其解读上存在诸多分歧。通过将《考灵曜》和《周髀算经》进行文本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有密切关系,《考灵曜》的天文学说应是在《周髀算经》天文学说基础上改造而成:一者《考灵曜》将《周髀算经》中“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二次盖天说”改回了结构更简单的“天以圆覆,地以方载”的“一次盖天说”;二者《考灵曜》引入了大地随四季变换进行四方游动的全新天文描述,取代了《周髀算经》中太阳在不同季节进行不同半径圆周运动的天文结构,为星辰方位、日中晷影长短以及太阳出没方位的周年变化提供了另一条解释路径。《考灵曜》“地有四游”地动说的提出或是为了寻求更简单的天文解释,同时也引发了运动相对性的阐释说明问题,与哥白尼革命的思想进路表现出颇多相似之处。

    2025年06期 v.41;No.448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科与教育

  • 两种STSE的比较及可能的汇通

    潘雅萍;

    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先后出现了两种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学术理念,可以称为科学教育STSE和科技哲学STSE。前者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科学教育STS基础上发展而来,后者由田松教授于2018年提出。比较发现,科学教育STSE与科技哲学STSE在性质、重点、效应上都有重要差异:前者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后者是关于科学史、科学社会学或STS的研究纲领;前者的重心在科学,后者的重心在环境;前者是对STS的补充和扩展,后者在此基础上还展现出一种结构性差异。两者各有其学理渊源,独立产生。不过,科技哲学STSE有可能向科学教育STSE辐射,向其提供一种教学叙事方案。

    2025年06期 v.41;No.448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把握共性和个性关系的辩证法:当前医学院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与教学的建设性探索

    杨舒娅;

    我国现阶段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面临课时量缩短、课程内容增加、辐射专业较多等共性问题,医学院校因学科特殊性与学制多样性又对这一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总体目标,以医学辩证法的学术积累为基础,建设适配当前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将更好地锻炼学生在医学实践与医药科研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为新医科背景下“医学+X”多学科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把好意识形态关。

    2025年06期 v.41;No.448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动态与信息_会讯

  • “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邢志宇;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创新文化建设,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术阐释与传播,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科学报社联合主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4月19日在京召开。会议旨在探讨如何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强化科学家精神的培养和实践,推动创新文化建设,来自国内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分为会议致辞、主旨报告、专题研讨、会议总结4个部分。

    2025年06期 v.41;No.448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嘉锡与自然辩证法

    焦郑珊;袁念;

    <正>卢嘉锡(1915.10.26—2001.6.4),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祖籍福建永定,著名结构化学家、教育家,我国结构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卢嘉锡于1930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34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并兼任省立厦门中学数学及英文教员。1937年卢嘉锡考取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学习,1939年获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8月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从事结构化学研究。

    2025年06期 v.41;No.44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5年重点选题

    <正>~~

    2025年06期 v.41;No.448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