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901955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重大问题研究(二十八):规范性哲学研究

  • 认识事物本身:布兰顿概念实在论的规范性哲学之维

    李红;

    认识事物本身是哲学的永恒追求。布兰顿的概念实在论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哲学进路,它超越了康德概念现象论,主张实在本身具有概念结构。通过系统阐释概念实在论的基本图景,包括贯通思想与世界的理性形式和核心特征双模态质形论,并深入考察支持这一实在论立场的规范性哲学基础,可以发现,布兰顿将概念内容、客观性及对事物自身的认识最终根植于予求理由的规范性实践和理由空间,有效消解了显象与物自身的二分法,为解决认识论难题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10期 v.41;No.452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没有“规范性”的规范性论证是否可能——论语义规范主义与自然主义之争

    赵晓聃;

    在解释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归属时,语义规范主义往往与以语义倾向论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解释形成对照。克里普克的规范性论证通常被看作对倾向论的经典批评,但该论证自身隐含了“意义是规范性的”这一前提,因而也面临诸多质疑。自然主义解释要么反对诉诸意义的规范性,要么试图将此特征“自然化”,以表明其中不存在规范性的奠基。然而,完全去除规范性的语义自然主义进路是难以实现的,廓清语义规范主义与自然主义之争需要区分意义规范性理解的不同层次,分析不同类型的规则所表达的规范性效力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由此才能在二者的张力之间探求合理的解释路径。

    2025年10期 v.41;No.452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知、知识与探究规范

    田海滨;

    探究问题逐渐成为当代知识论研究的新近理论增长点。探究规范问题是探究理论的一个基础问题,聚焦于“理性地探究应该遵循什么条件”这一规范性论题。无知规范与知识规范是两类主流的探究规范理论,然而二者面临诸多挑战,其核心问题在于静态的概念分析持守探究活动的开启或目标端,因此忽略了探究活动的丰富性和动态维度。与两类规范不同,认知提升规范适用于探究活动的结构化过程,旨在为处于不同认知状态的探究者提供从无知到理解的四阶段认知提升历程。认知提升规范有助于克服探究的无知规范和知识规范面临的问题,展现更强的解释力,为探究形式的丰富性和探究目标的多元化预留空间。

    2025年10期 v.41;No.452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自然哲学

  • 过程生命观的生态伦理自觉

    何迪;

    过程生命观以有机宇宙论与关系实在论为基底,通过三重理论跃迁重构生态伦理的哲学根基。第一,以“现实实有”的动态生成性确立过程与实在的同一性,完成从“实体”到“机体”的范式转换,指认生态危机实为生命关系断裂的表征;第二,通过“感受”“摄入”概念在泛主体论下将伦理单元扩展至生命共同体,责任根植于维系生态网络共生的内在需求;第三,以共生性生成替代占有性掠夺,催生价值论、实践论与目的论的系统变革,推动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创造性转化。过程生命观为生态伦理奠定了形上之基,其关系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路径既突破传统伦理的静态框架,也为全球治理注入价值共识,最终指向文明的范式革命。

    2025年10期 v.41;No.452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莱布尼茨“自然的形而上学”

    张璐;王海霞;

    学界通常认为,单子作为在欲求推动下的知觉主体,面对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前定和谐的现象世界,“单子无窗”更是直接截断了联结的可能性。但有生命的、有形体的“高级”单子具有相对持续的、稳定的、统一的形体的“实在性”问题在学界引起持久且胶着的争论。借助“圣餐问题”这个在当时贯穿信仰与哲学的棘手议题,莱布尼茨应邀与通信对象围绕“单子能否解释圣餐礼”这一具体议题不断展开思想碰撞,终于在晚年对单子论做出了重要扩充,提出“实体性联结”的概念,结合有形实体的完整理论,最终消解了“奇迹”或“超自然”的可能性诠释。这不仅解决了有形实体的实在性问题,也建立了一种完善的“自然的形而上学”,为自然的科学研究绘制了一张理性主义的蓝图。

    2025年10期 v.41;No.452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时代的新型自然观——基于数字技术的生态审思

    索建华;谢中起;彭建交;

    数字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数字自然观正在形成,其内容及特征与数字技术的内在属性密切关联。从生态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产生既是技术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对生态时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回应。数字技术天然地具有合生态性,拥有超现实性、智慧性、拟人性、整合性、共享性等生态特质。受其影响,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在经历了原生态人工自然、远生态人工自然之后,正朝着合生态人工自然方向发展。虚拟自然是人工自然向智能化方向的延伸,是人工自然的特殊形态,其发展有助于缓解生态矛盾。数字自然作为数字技术作用下的人化自然,具有突出的间接性特征,它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的自然观发生数据转向,数字自然观则顺势生成。作为生态自然观的发展形式,数字自然观是一种蕴含着丰富生态意蕴的新型自然观。

    2025年10期 v.41;No.452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科学哲学

  • 基于可能世界的知识定义

    钱彦臣;张力锋;

    敏感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作为模态化认识论的重要论点,被视为一种应对盖梯尔案例的知识修正方案。相关批评者们乐此不疲地构造各种反例,试图表明此举既会引起知识封闭原则的失效,也无法充分排除运气因素,从而否认模态条件的合理性,甚至质疑模态进路的整体可行性。然而,这些反例有可能源自对可能世界相似性的错误理解,与此同时,一种语境敏感的严格蕴涵解释也许更加贴合知识的反运气直觉。借此,不仅可以反驳源自知识封闭原则的批评,亦能具体地展现众多反例中,知识与运气不相容的丰富细节。此外,模态进路也并不必然导致可能世界的非现实性,故而在方法上无需过多忧虑。

    2025年10期 v.41;No.452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际因果的结构方程径路评述

    吴小安;周明莉;

    在结构方程模型框架下对实际因果的定义是近年来因果研究的焦点之一。哈尔彭、珀尔和希区柯克于2001、2005和2016年提出的三个版本定义的演化逻辑,通过分析这些定义在处理过度决定和后期先发制人等因果难题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它们在利用充分因与必要因形式化刻画实际因果方面的优势与局限,并对将规范性与概率性因果纳入考虑的扩展尝试进行讨论。实际因果的结构模型径路在追求逻辑严密性的同时也面临模型相对性与算法可行性的挑战,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可计算、可应用的因果判断,为多学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10期 v.41;No.452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意识高阶理论与及物原则:来自元认知研究的挑战

    李胜辉;

    意识高阶理论的核心是及物原则,它认为高阶表征和意识是不可分离的。近期,心理学中的一些元认知研究对及物原则提出了挑战。这些研究表明元认知与意识是可以分离的,另有学者认为元认知就是高阶表征,由此,高阶表征与意识被认为是可以分离的。然而,对这些元认知研究及相关经验证据的辨析表明,元认知与高阶表征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元认知与意识的分离不等同于高阶表征与意识的分离。因此,这些元认知研究对及物原则的挑战是站不住脚的。

    2025年10期 v.41;No.452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哲学

  • 合成生物技术究竟如何“冒犯”自然:从其风险争论谈起

    刘海龙;

    “冒犯”自然的说法在合成生物技术的风险讨论中经常出现,但人们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却不够深入统一。实际上,与其他技术特别是传统生物技术相比,合成生物技术“冒犯”自然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冒犯”的层级更为深入,改变的是生物的“自然”发生规律;“冒犯”的方式更加粗暴,是向自然中“掷抛”全新的物类;“冒犯”的机制更为强劲,其产物的能动力量对自然演化构成巨大冲击;“冒犯”的程度更加剧烈,可以导致自然样态出现激进的改变。合成生物技术蕴含的风险的确非常大,却也并非必然形成危害,在实践中必须对其进行严肃思考并做出预先防范。

    2025年10期 v.41;No.452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具身智能交互行为的身体现象学反思

    吴美萱;陈宏俊;

    从离身智能发展到具身智能,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了一大“质变”,但具身智能在现实中与物、环境、人类的交互行为是否完善仍值得商榷。目前,具身智能的交互行为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深层局限:运动控制能力不足、环境交互能力不足以及身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不足。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对身体行为的深刻探讨,渗透出具身智能交互行为的深层局限分别源自具身智能对身体图式、意向弧及言语姿势的缺失。基于此,发展型机器人学可作为未来具身智能交互行为的一种身体现象学路径。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视角对具身智能交互行为进行探讨,旨在推动现象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2025年10期 v.41;No.452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技与社会

  • 再造现实的媒介界面:一种形式主义媒介哲学的考察

    赖明东;

    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理论抛弃了传统绘画艺术精确地逼真再现具象物体的艺术价值,转而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艺术的评价体系。借助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理论,抛开媒介是否如实地、清晰地、快速地传递了某种信息不谈,而是关注这种信息在媒介界面上呈现的具体形式,尝试建构一种形式主义媒介哲学。形式主义媒介哲学是一种倡导关注媒介界面视听元素形式特征的思考,围绕界面化的呈现形式与呈现事物对象的关系、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以形式主义媒介哲学为基础提出了界面化社会的概念。形式主义媒介哲学为讨论阿什德等人提出的“媒介逻辑”概念提供了思想资源。

    2025年10期 v.41;No.452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认知非正义吗?——基于算法抓取审计的实证分析

    杨正;蒋应頔;屠迪娜;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作为一种认知技术是否存在认知非正义?这一问题在近年来已然成为技术哲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但现有研究大多从应然层面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推断,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予以佐证。对此,通过面向ChatGPT、DeepSeek、文心一言三个通用型GenAI工具对于特定科学内容评价的算法抓取审计分析,结果表明GenAI的确存在明显且普遍的认知非正义情况,且不同平台间差异显著。其认知非正义均偏向于特定维度,即论证非正义维度。这一结果以实证社会科学的实然范式补充了当前对于人工智能认知的应然分析视角,并为理解与优化GenAI认知非正义情况提供了必要的证据基础与路径可能。

    2025年10期 v.41;No.452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程评价的“非完美性”立场及指标体系建构

    梁军;高婧;梁译文;

    在由工程大国进入到工程强国行列的历程中,从工程“非完美”现象出发,提出工程“非完美性”概念,并将此概念上升到工程哲学的高度,使得“非完美性”成为工程共同体开展工程活动的基本理论范畴,对于立足“非完美性”立场开展工程评估和工程活动,实现工程实践“道”“器”贯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深入研究工程的“非完美性”,不仅有助于客观评价工程的“当时当地性”,也有益于工程主体的自我认同和工程共同体整体的自洽。从工程“非完美性”范畴到工程实践,需要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也需要从概念到量化指标的操作化探索。据此,以“非完美性”的概念范畴为基础,围绕工程方法论研究提出可行性框架,在实践层面为工程评价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并提供支撑该指标体系的量化分析结果。

    2025年10期 v.41;No.452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技思想史

  • 莱布尼茨连续律的演进路径及其价值审视

    陆慧;刘大椿;

    莱布尼茨的连续律是对传统连续观念的创新诠释,历经数学直观到哲学抽象的演化,最终成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1672—1676年,莱布尼茨基于“无拐点曲线”初步触及数学连续律;1687年后,他通过“微差异逼近”对其进行严格的数学界定;1704年前后,他确信并确认“自然从不做飞跃”理念,将数学连续律升华为哲学连续性原则。连续律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数学化倾向的典型体现,反映了其学术关注旨趣的转变,彰显了“数学为哲学奠基”的学理逻辑,具有重要哲学方法论意义。然而,作为经典力学框架下的理论,莱布尼茨的连续律在应对现代科学中的间断、不确定性等现象时存在局限,需全面审视其历史价值与当代挑战。

    2025年10期 v.41;No.452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整环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哲学意蕴

    杨保强;

    整环本质是环,但它的命名却脱离了环的语言系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整环有着独立于环、相伴于域的历史发展。整环概念萌生自戴德金与克罗内克研究代数数论时所定义的代数整数系统。整环的术语由域的指称继承而来,经历了“去空间化”的哲学思辨。斯坦尼茨至范德瓦尔登的公理化工作使得整环概念达到抽象的高度,它的最终建立其实是在希尔伯特的数学哲学视域下,发生学与公理化两种方法相抉择的产物。

    2025年10期 v.41;No.452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构“基因”:思想、技术与工具

    杨辰;

    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科学对“基因”的认识。思想、技术和工具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基因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关键的影响。从前遗传学时代,到经典遗传学时代,到分子生物学时代,再到后基因组学时代,“基因”的概念在连续演化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思想、技术与工具三者之间的互动被逐渐建构起来且具有在还原论与系统论两端之间波动的特点。未来基因科技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依然是这种建构过程的延伸。

    2025年10期 v.41;No.452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科与教育

  • 论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及其实现

    易显飞;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入我国之后,就一直处在“中国化”的进程当中。自然辩证法本身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理论的科学性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前提;中国的革命实践、科技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理论需求为自然辩证法中国化提供了客观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实践的品质以及高度的理论自觉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关键。自然辩证法中国化之所以必要,首先是作为“科学理论”的内在特性要求其中国化;其次是中国的“实践需要”要求其中国化;最后是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倒逼”其中国化。可以从培养专业化的研究主体,做到“两个结合”,提出自己的“新问题”等方面来实现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也唯有这样,才能开创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新境界。

    2025年10期 v.41;No.452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钝与自然辩证法

    刘晓;

    <正>刘钝,1947年出生于武汉,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81年起留所工作,并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中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史学会主席、国际科技史学会主席等职务;当选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并于2019年荣获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颁发的柯瓦雷奖章。刘钝发表论文170余篇,杂文400余篇,著有《大哉言数》《文化一二三》《格致丹青》等。

    2025年10期 v.41;No.45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6年征订启事

    <正>《自然辩证法研究》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科技哲学领域哲学类学术期刊,是CSSCI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是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创始人于光远先生等的倡议下,于1985年创刊,现为月刊。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刊,期刊坚持以引领自然辩证法界的学术发展为己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为使命,积极凝聚整合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两支队伍”,推动学科交叉,勇于开展理论创新和学术争鸣。常设栏目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技与社会、科技思想史、学科与教育,并围绕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重大问题研究、创新文化等学术热点选题开辟专栏。

    2025年10期 v.41;No.452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