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901955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重大问题研究(十八):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

  • 信件、增强阅读及其亲者在场

    杨庆峰;

    随着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出现,人们有可能阅读到过去一些严重损坏或者带有密封锁的文本,比如历史信件。然而,新的阅读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一般的阅读体验,出现了增强阅读体验:在阅读技术与人之间形成了增强意向关系,即虚拟阅读行为并不是一种自然意义上的看,而是一种技术的“看”;重构了文本与内容的关系,虚拟阅读行为看到的内容会发生变更,准确地说,技术化呈现了新的他者和亲者。从记忆与生命的关系来看,信件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特定形式,那些被损毁、密封的信件更有其意义。增强阅读记忆的出现丰富了文化记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在场生命形式。

    2024年10期 v.40;No.440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记忆增强视角下的光遗传学与人格同一性问题

    闫宏秀;周颖;

    光遗传学对记忆的全范围影响使得其被视为最具潜力的记忆增强技术之一。记忆增强通过对人的心智状态、性格和行动等的转变带来对人格同一性的再次审视。基于记忆增强视角,以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四个组成部分为依据,从时间、存在、交互及自我叙事四个维度来解码光遗传学与人格同一性的交织作用,可以发现,人格同一性是流动的和过程性的,受主观和客观经验共同影响,通过光遗传学不仅直接影响特定的记忆类型或改变附加在记忆上的情感,而且影响了对自我的界定以及自我和世界的关系。进而为评估光遗传学用于记忆增强的可接受度提供有效建议,并进一步推进关于记忆增强的边界研究。

    2024年10期 v.40;No.44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上帝机器”能够帮助人类增强道德吗?

    赵豆;潘天群;

    佩尔松和萨武列斯库作为道德生物增强的情感论者,提出了“上帝机器”的概念,并构建了关于上帝机器实现人类道德增强的思想实验:超级机器能够修改人类心灵活动中道德情感与认知具体内容,以促进自身更加准确地采取道德行为。然而,佩尔松和萨武列斯库在对“上帝机器”思想实验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对于人类知行脱节、认知内容道德属性的语境问题以及人类巨大痛苦背后的诸多原因缺乏全面而深入地探究,导致他们关于“上帝机器”帮助人类采取道德行为的设想面临着一些理论上的困境。并且,一旦“上帝机器”起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威胁到人类的自由意志与自我同一性,继而引发责任归属与“技术统治”等伦理危机。

    2024年10期 v.40;No.440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庄子何以“增强”人类?

    陈迎年;

    庄子摹状了一个“道-技”世界,在增强技术与增强观念的不一不异中探寻“真知”,这有助于当代新兴增强技术确定自身的境域,从而不断校准方向。认识论上,“彼”“此”对偶却“劳神明为一”等命题揭示了增强技术“不得已”的“知”境,要求不断掌握律令式的必然。存在论上,“仅免刑焉”等观念透露了增强技术“不得已”的“世”境,突显了人生无可奈何的偶然。方法论上,唯有“与物为春”,兼顾必然与偶然,瞻前顾后而又全景式预演,当代新兴增强技术方可获得“不容已”的当然。这种当然在总体上只能是个体性的,人类增强的共同事业只意味着各有限性个体存在的实现和完成,因此“吾从周”也即恢复“周政”也就成了当代新兴增强技术的本质选择。

    2024年10期 v.40;No.440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自然哲学

  • 生态学预测性问题研究——质疑、进展及前瞻

    卫东;严火其;

    由于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异质性,生态学各分支在理论基础上缺乏充分一致性,生态学预测方法上的缺陷,以及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等原因,生态学预测性长期受到怀疑。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预测研究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生态预测的理解不断深化,理论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使人们处理生态系统异质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能力显著提高。针对诸多阻碍,学界也从不同角度提出应对之策,并在应用上已经取得切实的进步。生态学预测性的研究已经有所进展,未来可以期待取得进一步的进展。

    2024年10期 v.40;No.440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荒野与文明——基于一种新荒野观的思考

    柯进华;

    荒野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和方式,对现实的荒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错误的荒野观将导致危险的、破坏性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文章以中美文明互鉴的视角,从对荒野的重新定义、重新评价以及重新定位三个方面入手,建构一种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生态荒野观,以期纠正国内对荒野存在的片面认知和负面评价,正确认识荒野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正面价值,特别是珍视荒野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蕴含的巨大精神文化价值,推进中国的荒野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2024年10期 v.40;No.440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科学哲学

  • 使真者最大化主义的理论困境及出路——基于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的视角

    田静;胡中俊;

    在使真者理论中,是否每个真理都具有使真者一直是哲学家们论争的焦点问题之一。使真者最大化主义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回应,其主张每个真理都具有使真者。支持这一立场的哲学家对其采取的辩护策略有两个:一是解释各类真理的使真者为何物;二是对使真者最大化主义进行逻辑证明。然而,这两个策略都面临一些理论困难,前者的本体负载太重,而后者的证明前提具有高度的特设性。实际上,还可以从构建这一进路对使真者最大化主义进行辩护。基于逻辑原子主义哲学而提出“罗素式”的使真者理论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它应用了组合式的分析方法,引入了使假者的概念,它对真理的说明更符合我们的实际认知。

    2024年10期 v.40;No.440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初始信念与新假说疑难

    徐娟娟;

    新假说疑难,即如何在贝叶斯框架中合理提出新假说,是贝叶斯知识论用于假说检验情境出现的一大基础性难题。新假说疑难本质上是关于初始信念在贝叶斯框架中的合理辩护问题,对贝叶斯知识论的归纳辩护效力提出挑战。一些学者认为,新假说疑难可以在贝叶斯框架中得到消解,并提出置信间隙填补、性质预测、兜底假说等贝叶斯方案。通过考察这些方案的解题机制和主要困境,可以说认知者对新假说的初始信念难以在现有的贝叶斯框架中得到合理辩护。有效消解新假说疑难,需要进一步探究初始信念的形成机制和贝叶斯知识论的归纳基础。

    2024年10期 v.40;No.440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力移除的缺失性因果关系

    刘婧;

    在形而上学层面,“缺失”导致的因果性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解释。因果关系的依存论和过程论在这一问题的阐释上也存在诸多不足。沃尔夫等人提出了力理论,认为缺失性因果关系等同于力的移除,常表现为双重阻止。该理论强调因果链中的关系组合,可以运用微积分进行推算,并通过三段论式的自由体图展示因果链最终表现的因果关系。力理论发展了过程论对因果关系的解释,解决了困扰哲学家的部分难题:缺失如何导致事件的产生;缺失如何实现力的传递;哪些缺失可被归属于原因。因此,力动态可以作为基础的因果语义框架,对缺失性因果关系及相关概念进行较为系统的解释。

    2024年10期 v.40;No.440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技术哲学

  • 超越技术哲学“转向”的困境何以可能——回到马克思的《工艺学笔记》

    陈敏;

    超越或整合技术哲学各种“转向”的可能路径或许应回到马克思。21世纪技术哲学陷入了“经验转向”与“伦理转向”的两难之中,克服这种两难的思想关键在于超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哲学重建。马克思在《工艺学笔记》与相关著述中所阐发的技术思想完美地将工程传统与批判传统融于一体,因而有助于克制规范性与经验性的割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工程传统与人文传统的分化。以马克思《工艺学笔记》等文献为根基,力图展示开发其人机一体的社会历史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理想性与经验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其高于工程学、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伟大之处。由此可见,超越当代技术哲学面临的新困境,需要回到马克思。

    2024年10期 v.40;No.440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公众与专家合作的认识论考察

    陈红兵;刘训楠;

    在当代社会治理语境下,将公众纳入到社会事务的治理过程,实现与专家的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共识和现象。然而,基于传统认识论逻辑构建的合作治理模式始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借助对知识概念的社会性本质和知识主体的复数性解释,重塑二者合作的认识论基础。在此原则指导下,给出化解公众与专家合作失效的认识论出路。首先,在治理知识的生产环节要实现公众和专家的协作生产,共建知识的真理性内容;其次,在治理知识传播环节要借助公众情感因素,建立回应式的知识传播方案,提升公众的认知力;最后,在治理知识的应用环节要在公众形成集体接受和信任的基础上,实现对专家挑选和知识应用。

    2024年10期 v.40;No.440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科技与社会

  • 论负责任创新透明性实践的伦理可接受性

    李鑫林;

    在负责任创新透明性实践的接受与伦理可接受性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状况,这促使我们从伦理规范的角度审视与透明性实践相关的监控、信任和尊重等问题。根据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不透明的创新实践在整体结果上一定会造成比短期效益大得多的恶;而由义务论的原则出发,不透明的创新实践在动机上就带有欺骗和对人格的不尊重。作为现代技术文明背景下责任伦理学的实践探索,负责任创新透明性实践应当有相应的伦理限度,以区别于将人仅仅视为手段的数据“凝视”与监控,并营造出能够保障创新行动者知情同意、行动自主、相互信任与尊重的自由环境,给社会整体带来更大的效益。

    2024年10期 v.40;No.440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从概念设计到分布式责任:弥合责任缺口的可能路径

    张云龙;曹奥琪;

    机器人的使用引发道德责任分配的难题,将机器人引发的过错仅归责于人或机器人都会导致责任缺口。根据概念设计理论,应将责任概念的内涵由“控制”转变为“协作”。在以“协作”为核心内涵的责任概念中,采用分布式责任,将责任分配给责任网络中的设计师、制造商、使用者和机器人,作为准道德主体的机器人因此通过合理的方式被问责,以此弥合责任缺口。

    2024年10期 v.40;No.440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国外公众对智能机器人伦理风险的认知与态度——基于Twitter相关话题讨论的质性分析

    罗傲;张增一;

    采用文献研究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在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其伦理风险研究中的成果,以研究者们提出的争议问题和可能性方法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Twitter平台上国外公众的推文,凝练出其对智能机器人伦理风险的认知与态度。利用风险感知和责任伦理理论,对影响公众认知与态度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及反思,为解决相关伦理风险提供可能性。

    2024年10期 v.40;No.440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1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创新时代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化发展研究

    任鹏;翟杰全;

    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是创新发展中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双轮驱动力。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构成科学技术领域的基本现象,现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明发展也日益倚重这些活动的成效。但在科技传播的科学交流、技术传播以及公共传播等关键领域,仍旧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动员足够的社会资源建设高效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保障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科技创新的活跃发展和经济产业的繁荣增长。我们基于创新理论框架和视野,探讨了创新时代科技传播体系化发展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设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相关建议。

    2024年10期 v.40;No.440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科技思想史:“中国博物学思想史研究”专题

  • 论魏晋博物学兴起及其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推动

    康宇;

    魏晋时期,具有博识百科知识属性的博物学兴起。它是玄学天道自然观生成的产物,亦受新地域开发、民族迁徙与融合、天人感应观念破产等因素的影响。魏晋博物学产出了广博的“命名识物”知识及大量的科学文献。其特质是重视实践、讲究实证,突出“物”对“人”的实用性,建立科学与哲学之联系等。它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正向作用是,贡献了大量地理学研究素材,促使新天文学理论产生,助推生物学进步,扩充了农学知识,丰富了医药学知识储备等。

    2024年10期 v.40;No.440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食物营养知识在清末民初的转译、传播及其特点(1880—1919)

    周志强;

    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渐背景下,西方食物营养知识率先由传教士转译至中国。在此过程中,晚清口岸知识分子在接触到传教士所译介的食物营养新知后,又在他们已有的知识框架下做出新的解释。至20世纪初期伴随报刊教科书中“营养”一词的广泛使用,逐渐确定了该译名的正统性地位,初步实现了其本土化。西方食物营养知识的早期传播,使得国人开始以具体的化学元素来理解食物,国人的日常饮食与科学的关系愈加紧密。但在此时期,东西方两种不同的食物知识体系尚未出现激烈的冲突与对抗,在食物营养知识的编排中仍然带有鲜明的中国本土色彩。

    2024年10期 v.40;No.440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旁观到自主:西北生物学考察见证中国近代生物学发展之路

    伍小东;

    近代生物学是“西学东渐”中能为近代中国赢得国际声誉的自然科学之一,而生物学考察又是推动学科创建和发展的重要领域。西北地区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吸引了大量中西方人士到此进行科学考察。以谭卫道和苏柯仁为代表的西方人在中国内地的肆意考察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发展而逐渐退出历史,经过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过渡之后,以西陲学术考察团为代表开始了国人在西北地区进行独立自主的生物学考察。纵观这一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西北生物学考察展现了中国近代生物学发展阶段特征,考察成果构成了近代生物学重要内容,考察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揭示了近代中国在知识领域所经历的顿挫与转折。

    2024年10期 v.40;No.440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科与教育:“当代新教育实践”专题

  • 博物教育的实践形态

    焦郑珊;王琦;

    博物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最终需要在实践中呈现出来。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在实施博物教育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家庭博物教育、学校博物教育和社会博物教育。家庭博物教育和学校博物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特征,但相比较而言,家庭博物教育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学校博物教育的实施者更加专业化;社会博物教育组织主体多,教育目标多元化,活动地点不受限。通过对三种代表性的实践形态的优缺点的评述,可以了解践行博物教育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2024年10期 v.40;No.440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从大科学教育理念看工程思维的系统内涵与培养进路

    范冬萍;李海东;

    大科学教育理念是一种强调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系统整体性教育。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是我国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工程思维内涵的理解应立足于科学核心素养,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以及态度责任四个维度上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工程思维是一种工程的思维习惯;是一种目标导向、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应用性系统思维,包括硬系统思维和软系统思维;工程思维也是一种从事工程实践并能够创造人工实体的设计与物化思维。因此,以大科学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将是科学教学中一个新进路,特别是应该发挥跨学科概念的方法论价值、注重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4年10期 v.40;No.440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1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任定成与自然辩证法

    樊阳程;

    <正>任定成,1955年11月11日生,湖北保康人,北京大学博士,山西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部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和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和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曾受聘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访问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客座教授。

    2024年10期 v.40;No.44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自然辩证法研究》征稿启事

    <正>本刊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刊、CSSCI哲学类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目录自然科学总论期刊,科技哲学学科的专业性、理论性刊物,是探讨科学、技术、哲学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本刊坚持以引领自然辩证法界的学术发展为己任,鼓励学科交叉研究,热诚欢迎海内外学人和作者踊跃投稿,来稿须知如下:1.本刊接受网络投稿。投稿网址:https://zrbz.cbpt.cnki.net/2.本刊设有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科技思想史、学科与教育等栏目,并围绕学术界的前沿问题开辟专栏,来稿请参照相应栏目的学术要求和体例撰写。

    2024年10期 v.40;No.440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