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901955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重大问题研究(二十):“新科技语境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

  • 主持人语

    沈湘平;

    <正>作为应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也是人类命运之问的一种价值主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直接从构建合理的国际关系角度提出的,体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但是,在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与外延性(Extensionality)这两“极”交互关联日渐增长的高度现代性条件下,这一价值主张不仅涉及不同民族、国家,也涉及生活于世的每个人。

    2024年12期 v.40;No.442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价值对齐与人类价值共识及其生存理性

    沈湘平;

    价值对齐之所以成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议题,直接源于人类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焦虑,但事实上却存有最低纲领(“预防更坏的”)和最高纲领(“获得更好的”)的诉求,总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是好”的问题。价值对齐凸显了作为其前提的人类价值共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走向人类价值共识必须日益重视人工智能体这一拟主体的地位。立足人工智能时代,从人类价值共识叙事的解释力、包容性、可塑性等角度看,全人类共同价值范式明显优于普世价值范式。价值对齐及其凸显的人类价值共识问题要求我们领悟和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本质即人类的生存理性,以共在为前提,以共感为基础,迈向主体间性,运用横向理性,构建公共理性。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人类实践所吁求的生存理性不仅需要高效率的智能,更需要达致美好的智慧。

    2024年12期 v.40;No.442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1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科技发展与人类六大生存形态的哲学省思

    陆树程;姚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存形态正在从“天择时代”走向“人择时代”,呈现为自然生殖人、辅助技术生殖人、克隆人、基因改造人、人机整合人和机器人六大生存形态。人类六大生存形态的出现不断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力量,其主要动因是为人类谋福祉、人类创新追求和资本创新逻辑。这种创新往往引发科技与伦理、科技与价值选择的冲突。面对矛盾冲突,应对人类主体性进行限度设定,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下,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对话、沟通、理解与合作,形成人类价值共识,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适应新时代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不断完善科技伦理审查制度,防御科技异化,创造一个合规律和合目的相统一的、公平正义的、美好的人类生存形态世界。

    2024年12期 v.40;No.442 12-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技术帝国、风险社会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

    薛晋锡;

    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离不开具体的技术情境。哈特、奈格里的帝国思想揭示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在全球社会中的权力扩张逻辑,数字技术在治理实践中的社会效用为这种扩张提供了动力。技术帝国的崛起不仅在实践层面遮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内涵,而且带来一个高风险的全球控制型社会,人类的生成性维度和价值理解的共同性维度在其中遭遇挫折。以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为指向来思考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人们应该在技术效用的理解上保持对人类学经验的开放性,在技术实践上维护公共讨论的民主性,在生存体验上提升个体对技术帝国的敏感性。

    2024年12期 v.40;No.442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自然哲学

  • 太空伦理走向荒野:太空荒野的生命原则及其理论困境

    孔成思;吕莎;

    新太空时代正遭遇诸多太空伦理问题的严峻挑战,从地球投射至太空的荒野逻辑为建构太空伦理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然而,通过对太空荒野概念证成逻辑的梳理,以及对荒野哲学生命原则的阐释,揭示出太空伦理走向荒野的理论困境。基于对荒野哲学义务论范式中生命原则与非人类道德身份论证之间内在关联性考察,分析太空荒野困境的问题成因,消解太空荒野中文明与荒野的二元对立,为探寻太空伦理荒野路径奠定了可能性基础。

    2024年12期 v.40;No.442 29-3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与自然的双向救赎——马尔库塞生态批判的逻辑重构

    何迪;

    马尔库塞解构建立在二元论实体思维下人的绝对主体地位,立足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关系思维、机体思维下,通过自然价值的重构——重塑自然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由相互对立的斗争双方到共生共在的“同盟者”、解放的目的重构——对根除了攻击性与暴力之自由的追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之下自然逃脱不掉的剥削宿命及人与自然建立在有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之上所实现的双向救赎。马尔库塞对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生态批判对当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2期 v.40;No.442 35-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评拉图尔对盖娅理论的重塑

    张瑞芳;

    “盖娅”是拉伍洛克等人在地球生物学意义上所隐喻的大地女神,强调确定性的“稳态”特征。随着“人类世”的到来,生态危机频发,盖娅自调节的“稳态”功能已无法应对危机。因此拉图尔将盖娅更新为超脱神话意象的世俗行动者,并基于非现代性思维对盖娅理论进行了重塑,以突破现代性的二分框架,最终提出了对抗危机的路径——“回归大地”。拉图尔的盖娅理论为我们面对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方案,但暗含着不坚定的神话立场、不自觉的概念混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想象,无法从根源上超越生态危机。因而,亟须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下将“盖娅”置于资本加速语境中挖掘其理论的限度,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路向中丰富盖娅理论,为恰当面对生态危机提供思想借鉴。

    2024年12期 v.40;No.442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科学哲学

  • 无类型概率:“概率”与“真”的联动

    李晟;

    无类型概率不受概率分层或类型的限制,允许谈论其自身概率的概率。在无类型概率看来,认知主体不是纯粹的观察者。无类型概率旨在将概率理论同真理论相结合,以“概率的约定T”标志其正式的开端,形成了由无类型真理论过渡到无类型概率理论的多种联动方案。无类型概率理论的关键问题在于恰当地表达概率原则中的隐含“真”,通过对“概率”与“真”的联动分析,无类型概率理论能为理解概率原则的哲学内涵提供新的视角。

    2024年12期 v.40;No.442 49-5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知识论探究性转向与反复检验

    叶佳予;

    当代知识论中出现了名为“探究性转向”的新观点,主张以探究性理论取代传统的知识论研究范式。弗里德曼认为反复检验行为的认知不合理性在于探究行为中存在不合理的信念态度,此方案尽管相比主流观念具有优点,但难以成立并且有悖于探究性转向的自身观点。反复检验需要一种更加符合探究性转向逻辑的解释方案,这类行为的不合理性并不在于检验主体在探究过程中“相信”或“暂停判断”的态度违背认知规范,而是在于主体缺失了对检验行为的合理反思。

    2024年12期 v.40;No.442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技术哲学

  • 神经植入干预技术中的叙事同一性损害:从关系性视角出发

    杨雨;周境林;

    长久以来,有关“神经植入干预技术会造成个体同一性损害”的说法交织在神经伦理学的日常讨论之中。然而鲜少有人区分,神经植入干预技术究竟对何种意义上的个体同一性造成损害。从叙事进路出发,区分了两种“叙事同一性”概念:自我视角下的叙事同一性和关系视角下的叙事同一性。关系性的叙事同一性强调,同一性并非仅仅是对自我特征、生活经历或行为经验等纯粹的主观性解释与反思,还应当包含与他者协商获取最低限度理解与认同的辩证过程。在此基础上,神经植入干预技术造成叙事同一性损害的症结在于,叙事主体失去了构筑关系性的叙事同一性的能力。对此,患者应当积极修复构述动态的自传体叙事的能力,和与他者协商获取理解与认同的能力。只有积极参与理解并定位自己在他人关系中的角色与地位,才能凝聚和重塑自我认同,达至自我归属和他人归属之间的平衡。

    2024年12期 v.40;No.442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扩大的库里肖夫效应”与生活世界的“危机”——“技术时间性”和“现象学时间性”之本真对立

    沈宇彬;

    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对“技术”与“时间”的分析同现象学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这种关系所呈现的“悖谬”立场构成了当前核心论证架构:一方面,分析技术统治时代程序工业所制造的“时间物体”形成的“扩大的库里肖夫效应”之于“生活世界”的冲击,并揭示斯蒂格勒在技术现象学论域中的“时间”观念,进而锁定当代工业科技与“记忆术”的融合对“意义世界”的元层次重塑背后的某种“时间本体”依据;另一方面,比较“技术时间性”与“现象学时间性”的本质结构,从而探讨以“生活世界”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对以“库里肖夫效应”为代表的当代技术理性挑战的可能回应。在上述二元背景下,现代人对“时间本体”的理解或许正是“量化”与“非量化”、“同质化”与“异质化”的交织,这正反映了现实中人们面对生活世界的过去和技术世界的未来之矛盾心态。

    2024年12期 v.40;No.442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创新文化主题专栏

  • 普遍主义抑或特殊主义?——科研项目评审“打招呼”现状及其治理

    赵延东;谢园;龚旭;

    基于一项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和评审人的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科研项目评审中“打招呼”现象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1)科研评审“打招呼”行为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但它与其它学术交流活动界限模糊,使得隐蔽式“打招呼”难以被界定,相当比例科研人员认为邀请评审专家做讲座等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打招呼”;(2)对“打招呼”普遍程度的认知在科学界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科研人员对“打招呼”现象更为敏感,对其严重程度也有着相对更为悲观的判断。有海外经历的科研人员对“打招呼”现象也更为敏感;(3)中国的人情社会环境被认为是导致“打招呼”的最主要原因,科研单位竞争压力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普遍“打招呼”的环境导致原本不想“打招呼”的人也不得不“打招呼”,呈现出一种“剧场效应”;(4)科研人员认为在评审中做好评审信息保密工作是当前治理“打招呼”最有效的措施。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了治理科研评审“打招呼”的政策建议。

    2024年12期 v.40;No.442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当前学术失范的根源及治理体系建构

    刘雅琦;董阳;

    从道德失范视角探讨学术失范行为的类型和根源、构建治理体系,不仅是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的必要前提,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按照目标—手段的行为分析模式,当前学术失范主要表现为多种类型;其根源在于集体意识的“缺席”、文化目标和制度手段的“错位”、个体价值观的“迷失”等。为此,应明确政府、科研机构、学术共同体三方在学术失范治理中的角色和职能,构建动态高效的学术失范治理体系。

    2024年12期 v.40;No.442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科技思想史

  • 试析爱因斯坦“尺缩效应”与四维时空理论不相容问题

    文兴吾;

    一方面,中外学术界旷日持久地讨论爱因斯坦“尺缩效应”与“尺缩悖论”;另一方面,文兴吾于1990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的文章,通过指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关于爱因斯坦“尺缩效应”与四维时空理论的观点不自洽,提出了其间的不相容问题,进而作出了爱因斯坦“尺缩效应”不是狭义相对论的科学内容之判断。时值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120年到达之际,全面、深入地解析爱因斯坦“尺缩效应”与四维时空理论的不相容问题,澄清相关理论是非,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024年12期 v.40;No.442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与狭义相对论的关系

    房宇新;

    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利用干涉仪测量两条相互垂直的光线的光速差值,在误差范围内,干涉条纹的移动为零。这表明,地球相对于以太静止且光速恒定不变,它们与经典物理学的以太理论和速度叠加原理相矛盾。这两层矛盾可以分别导出狭义相对论的两条核心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也就是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已经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通过详细考察爱因斯坦的论文、书信和演讲,可以确定爱因斯坦至少在1902年就已经了解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但是该实验对于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的影响却是微小而间接的。随着以太漂移实验数量的增加,以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为核心形成的以太漂移为零的文化背景,对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12期 v.40;No.442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来自《技术史》的证据

    蔡一鸣;叶世雄;王子玥;徐倩;

    工业革命对人类逃脱马尔萨斯陷阱意义重大,关于其含义、发生时间以及发生机制,吸引了众多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技术进步率的加速”作为工业革命的内涵,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基于这一内涵,以及辛格等人编撰的《技术史》中所统计到的19个欧美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发明数据(1500s—1790s),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几乎比“传统时期”早了一个世纪,为17世纪70年代。(2)工业革命的发生过程可以区分为相互联系又存在显著差异的上、下两个半场。(3)“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是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复辟时期的社会稳定和重商主义对外政策促进了英国市场规模的扩张,进而引发了技术进步率的加速。

    2024年12期 v.40;No.442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莱布尼茨“通用字符”计划的意蕴

    孔诗甫;

    莱布尼茨倾其一生致力于一项宏伟计划,他的所有研究皆服务于此计划。该计划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终极目标是发现通用字符并构建起一部通用百科全书,在认识论层面统一知识,在形而上学层面确立最普遍和谐的概念和原则。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构建人类思想的字母表,并将思想概念转化为可推理和计算的形式。莱布尼茨试图通过这一计划寻找一条普遍适用解决各种争议的路径,这一超前的理想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我们至今仍在实现这一计划的路途上。

    2024年12期 v.40;No.442 117-12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学科与教育

  • 省域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黄涛;余瑞;

    以湖北省科协公布的352家科普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科普教育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呈集聚分布特征,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科普教育基地类型结构中,教育科研与重大工程类科普教育基地占比最高,“三农”类科普教育基地占比最低;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受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资源禀赋、教育发展水平、创新活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科普教育基地空间格局的对策,即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优化基地空间布局;创建特色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基地类型多样性;推进建设集群式联盟,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强化监督与评估,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024年12期 v.40;No.442 124-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脑组织库知情同意的自主性挑战和分析框架

    张佳乐;陈海丹;

    人脑组织库是专门收集参与者的全脑和相关组织样本,以及病史信息的生物样本库。当前对人脑组织库建设中伦理问题的讨论相对较少,由于样本和参与者的特殊性,人脑组织库的知情同意问题尚需深入研究。无论在人脑组织库知情同意的程序中如何实现书面同意,因参与者故去造成的缺席都会影响其个人意愿和自主决策的实现。在生命伦理学尊重自主原则的视角下,人脑组织库离世参与者生前的自主决策应当得到持续维护,为此需要对全球范围人脑组织库知情同意中普遍由亲属主导的代理决策方法做出调整,构建尊重自主的人脑组织库知情同意框架。

    2024年12期 v.40;No.442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术动态与信息

  • 孟建伟与自然辩证法

    徐立;

    <正>孟建伟,男,浙江绍兴人,1955年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任教,1993年任副教授,1998年任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后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为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特聘教授;历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原人文学院教学委员会主席,哲学系首任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技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1995年首批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人才百人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先后入选校友会2022年和2023年中国大学哲学高贡献学者。

    2024年12期 v.40;No.44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5年重点选题

    <正>专题讨论1.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2.创新文化主题专栏(科技伦理、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自然哲学1.自然哲学的历史、观念、思想体系研究;2.现代科学中的自然哲学问题等;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研究;4.数智时代的数字存在与自然本体论关系研究。科学哲学1.因果理论的哲学进展研究;2.意义理论进展研究;3.个人同一性前沿研究;4.心身问题最新进展研究。

    2024年12期 v.40;No.442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