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琰;
代际正义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命运。然而,代际正义在哲学上面临着非同一性问题的严峻挑战,针对这一挑战,目前存在着后果主义与非后果主义的两种回应路径。这两种回应本身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关于非同一性问题的理论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2013年06期 v.29;No.304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巍;
合理决策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的哲学以及行动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经典决策理论试图在理想状态下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其两大基本预设——"理性人"预设以及"最优化"预设却很难在日常行动中发挥作用。为了探讨日常行动的合理决策问题,本文借助了波洛克在基于人工智能体系的决策理论申提出的"可废止推理"以及"局部化的全局计划"理论,提出一套基于计划的日常行动决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经典决策理论现实化的可行性问题。
2013年06期 v.29;No.304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文清;
梅勒的真理是一种建构在时空分类方式之上的真理现,即A—时代和A—场所对应着A—事实,B—时代和B—场所对应着B—事实,这也是描绘真理何以可能图景的理论基点。时间对于梅勒真理形成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真理的构成要件、催化剂、背景依据和确定标准,它在时间上的表述是A—事实到B—事实的一个过程。而空间主要体现的是梅勒真理的存续环境,事物的空间互斥性决定了由它组成的事实必定具有唯一性,这为梅勒真理的空间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时间和空间并不能使真理成为必然,梅勒真理的成型还需要"进化突现"的作用,进化性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所体现,而突现性则着重显现在"从事物到事件"和"从A—事实到B—事实"这两个进化步骤中。至此,梅勒真理成型的条件均已具备。
2013年06期 v.29;No.304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田芳;
虽然,笛卡尔论证科学基本原则的前提和结论中包含共同的命题形式,但是,它们的命题主项却不相同。结论中的主项是思维的对象,但是,前提中的主项,首先是信任情感的对象,其次才是思维的对象。正是基于这一信任情感,笛卡尔确立了其科学基本原则。理解笛卡尔的科学基本原则,应该抓住笛卡尔的这一信任情感。
2013年06期 v.29;No.304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秀菊;殷杰;
20世纪之后,诠释学在科学中的运用已经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诠释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精神科学独立的方法论而扩张到了自然科学研究中。当代科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生物科学等学科中新兴观点的出现,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诠释学分析在自然科学研究是如何体现的。学科之间的互动性关联及复杂性学科的出现不仅对当代科学的诠释学分析做出了有力论证,并且推进了科学诠释学适用于当代科学研究的进程。
2013年06期 v.29;No.304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雁翎;
以科学传播国际期刊SCIENCE COMMUNICATION1994年至2011年间发表的论文(Article)作为研究文本,通过对全部论文进行时间分布和地域分布、作者学科背景分布、作者所在机构状况、论文合著方式与合作渠道以及研究主题的计量分析,梳理出科学传播研究的基本国际学术理路。
2013年06期 v.29;No.304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辛鸣;
基因伦理学中的主观论者认为:人的自然体并不具有神圣的实体地位,基因技术带来了人能够更自由和自主的创造幸福生活的可能;所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态度,而且是一种伦理出发点。但是主观论在程序上有着严重的问题:由于无法与基因技术操作的对象协商,因而在实际上基因技术不可避免的带来由价值支配的控制。
2013年06期 v.29;No.304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田帆;方卫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和政府等任何形式的科学组织而言,如何留住科研人员是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因而,员工离职意愿的研究也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国外学者多雷(David Dawley)等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者主管支持感、个人牺牲、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感以及离职意愿之间的相互影响。
2013年06期 v.29;No.304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国俊;陈延华;
文明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态,也是对人类历史、对人的生存具有正价值的良好合理状态。基于文明概念新的解析,以人的生存价值合理性为尺度,重新理解和阐释技术文明的内涵和內在规定性,以及作为新时代文明形态和新的哲学观念、范式的生态文明。文明思想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新时代的文明在理论研究上有其自身的逻辑。准确理解文明的思想内涵、把握文明的价值尺度,是技术文明、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前提。技术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逻辑前提,生态文明是技术文明的必然成果,也是时代文明的新形态。技术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有效链接和耦合,是实现新时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路径。
2013年06期 v.29;No.304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善博;
本文考察和讨论了近代科学作者身份的最初涵义、形成模式、表现特征、演变动因及哲学依据,并以牛顿的《原理》作为案例,分析了近代科学作者身份权威性特征的建立过程。
2013年06期 v.29;No.304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立志;
进化论是怀特海机体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他的机体宇宙论从哲学的层面回应了遗传和变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然与心灵统一、事实与价值统一的新宇宙现,把审美经验、伦理经验纳入其中,强调道德和情感的重要性。他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有宇宙论支撑的伦理学。
2013年06期 v.29;No.304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楠;李斌;
癸卯学制(1904)下妇女教育中一些基础自然科目的设立初见端倪。壬予癸丑学制体系(1912—1913)下妇女教育中自然科目新增开设和深入发展,袁世凯时期出现复古主义的回潮。壬戌学制(1922)下自然科目的设置得以完全确立,妇女所享受的平等教育权利正式走向合法化,为中国近代妇女获得科学领域的教育自由奠定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2013年06期 v.29;No.304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振东;董贵成;
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与洋务派围绕着西方社会与科学技术、中国圣贤与科学技术两个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洋务派冲破了传统主流思想的束缚,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是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也是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思想上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初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2013年06期 v.29;No.304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培军;
张君劢为接榫并复兴儒家文化鞠躬尽瘁,成为可敬的儒者之一,这在学术界已得到共认。为了中国从根本上实现现代化,他在西化浪潮中逆流而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西化立场,遂与西化主流路径大相径庭,而被认为是反科学传统保守主义者。张君劢真的是反科学传统保守主义者吗?本文通过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从中发现张君劢反对科学主义、主张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观,从而揭示其注重学习西方科学精神以塑造中国科学精神的西化本质与目的,旨在重申儒家文化的人文理性及其价值,进而纠正将其归入反科学传统主义者阵营的误解。
2013年06期 v.29;No.304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芳;
蝴蝶"意象不仅是诗意与哲理的统一体,更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体,本文试图通过"蝴蝶"意象的多元性与超越性解读,阐发科学与人文的辩证关系,从而理性反思科学人文化的深远意义与实现路径。
2013年06期 v.29;No.304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任晓明;王东浩;
随着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自身安全和机器人在应用过程中对传统伦理和道德关系的冲击和影响也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规避和预防这些问题,并充分发挥机器人向善的方面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贯彻"和谐"原则,有利于机器人伦理的深化和发展,有助于实现机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各种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将极大地促进人类伦理观念的趋同,确立机器人伦理学的统一标准和规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希望的。
2013年06期 v.29;No.304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3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张本祥;
迄今科学和哲学层面都有一个未解决的影响深远的重要问题,即把点(无论是空间点还是时间点)看做是"绝对的无"或"可分的有"的内在矛盾,及两种观念之间的不一致。若要解决上述矛盾,在科学层面应把点看做具有非0测度的不可再分的非标准点,哲学层面同样应将时间点——"现在"看做既非"绝对的无"又非"可分的有"。这样的"点"具有连续性、不确定性和彻底性的特征,可为时间性等重要观念奠定一致性的微观基础。
2013年06期 v.29;No.304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易显飞;张裔雯;
女性技术创新人才在人才队伍中的数量比例低于男性,处于技术领域高层地位的比例偏低。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看,技术创新的"女性缺席"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制约着女性技术创新。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在于,设计适合女性技术工作者的体制,形塑有利于女性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2013年06期 v.29;No.304 125-12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