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正华;
在认识活动中要遵守一些认知规范是一比较普遍接受的共识。可把认知规范看作是获取知识时应遵守的规范,而从信念、思维等角度来理解它往往不是合适的。认识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阶段,而据此可区分获取事实的认知规范、整理事实的认知规范与确证知识的认知规范。这种分类比根据认识目的或认识对象等给出的分类更为合适。
2013年09期 v.29;No.307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杜世洪;李飞;
自从语言转由之后,"语言分析哲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相应的研究形态。布兰顿的分析实用主义的意义理论昭示着分析哲学的新动态,是哲学上的新的里程碑。根据"语言分析哲学"的八个基本形态,可以得出一条结论:"语言分析哲学"的前景与任务离不开意义问题的研究,"意义追问"比"真的追求"更应该是"语言分析哲学"的核心内容。
2013年09期 v.29;No.307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帆;
"行动树"模型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的一种行动结构图谱,其刻画经过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柯林斯提出行动具有意向性和语境依赖性的特征。第二步,柯林斯把行动分为单态行动与多态行动。第三步,柯林斯以行动流和行动层为坐标轴建构行动树模型。之所以说柯林斯的行动既是一种"另类的"行动哲学,是因为他摆脱了以语言为基础的分析路径,回归到对行动过程的分析。
2013年09期 v.29;No.307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原;胡新和;
走克道尔的概念论试图避开所予的神话而保留经验对信念的辩护作用,从而结束在所予论和融贯论之间的无尽摆荡。但由于概念论否认经验包含断定态度,因而造成经验不足以辩护信念。对概念论的辩护观念的批评提示了一种信念论的理论取向,即认为经验是一种信念。信念论对于经验与信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走克道尔概念论和戴维森融贯论之外找到了一条出路。
2013年09期 v.29;No.307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佳宏;张朝霞;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逻辑推理和分析,从简单的烹饪技巧到大规模的投票选举,大多数社会过程都包含着推理结构。而把这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社会过程形式化是有可能的。由此带来的一种有意义的工作是:通过某种方式把逻辑和社会过程联系起来,把精妙的逻辑原理应用到复杂的过程分析中去,使社会过程形式化、清晰化,从而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决策和社会活动。正是基于这个切入点,文章对社会软件——社会过程的形式化分析进行一定程度的探析,并对相关理论作一定的评速和比较。同时,我们还借用了博弈论和认知逻辑中的某些片段用于分析和解决若干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意。
2013年09期 v.29;No.307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芝叶;文成伟;
面对现代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与困境,我们需要转换视角,从技术过程的观点出发来构建一种德性的技术,把技术从形成的开始就置于一定的伦理意向境域之中。技术设计是技术过程的源头和根本,它最终指向技术形成的产品,它的伦理意向性既是人的伦理意向与技术的伦理意向的混合,也是生活世界作为集体伦理意向的呈现。技术设计的伦理意向性最后指向的应该是一种既具有自身否定性又具有外在否定性的生态技术,从而从技术设计的源头实现技术与自然的和谐,也只有这样的具有自身目的性的技术才是德性的技术。
2013年09期 v.29;No.307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赵阵;
军事技术最初应用往往目循已有的作战方式,可以称之为"保守应用现象"。飞机最初应用于空中侦察,坦克配合支援步兵,而核武器刚产生时被看作是超级炸弹,都是因循已有作战方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技术功能是一个社会形成的过程,军事技术发展应用要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军事领城的习惯性保守主义也有重要影响。理解保守应用现象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技术的功能,从而走出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它揭示了历史上的军事技术革命是一种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颠覆性的革命;人们不应该盲目崇拜先进的军事技术,而应该在实战中创新军事技术应用方式。
2013年09期 v.29;No.307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秀华;
造物的工程——"自然工程"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内蕴看科学、技术的逻辑和社会、人文的价值,呈现出集成性特征,进而成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表达的载体和现实样态,是具象化了的STS。这主要是由工程自身的特性,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三者在当代的互动和一体化,以及工程的社会实现和工程安全总是关涉科学认知、技术选择与社会因素等决定的。因此,对工程的追问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视城;对STS的考察也需要工程思维和工程课题。
2013年09期 v.29;No.307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1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肖雷波;
如何处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管理关系一直是环境管理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传统上以命令-控制为主要特征的环境管理策略实际是建立在自然与社会相分离的二元论基础上。而近些年从科学实践哲学中新兴起来的后人类主义思想倡导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缠绕与辩证冲撞,这反映在环境管理领城中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深度反思性的适应性策略,它无疑为我们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许多环境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2013年09期 v.29;No.307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左璜;黄甫全;
行动者网络理论借助"行动者""网络"等概念的重建,打破了社会科学哲学本体论基础中的二元世界观幻象,召回了暂时遗忘的时间,解蔽了"非人类"的存在,并超越了认识论基础中的事实与价值、还原与整体之争。与此同时,行动者网络理论还可作为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用于描述、分析乃至评价复杂性社会现象、批判与重构传统概念以及对抽象文化展开微现实践分析。这充分表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显著。
2013年09期 v.29;No.307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2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黄涛;
我国科研管理中存在着基于政治、产业、科学三个领域的行政管理、市场驱动和学术研究的三重逻辑,这都是必要和有益的。但是政治圈、产业圈、学术圈具有各自不同的运行规律和逻辑规则,各有适用的范围和界限。在界定和厘清三重逻辑的作用范围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由此产生的六维渗透以及十二个方面的积极作用或负面影响,形成了一个解释科研管理、市场体制和政府运转中存在的若干现象的理论框架。应合理借鉴并提升三者之间的互补互动,防范并克服三者之间的互涉互扰,有助于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2013年09期 v.29;No.307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菁;
为了实现对生命的尊重,以彼彻姆为代表的原则主义者试图寻求能为不同的道德立场所共同接受的原则来指导生命伦理实践。然而彼彻姆的四个原则不仅含义不明而且相互矛盾,无法指导实践。其困境的根源在于原则主义者忽略了他者的差异。生命伦理的实现,必须真正尊重他者的差异,以此为前提积极回应他者生命的需求。
2013年09期 v.29;No.307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奉公;张旭;余奇才;
文章探讨了人类滥用有害化学色料实现对炫色生活的追求所造成的困境。作者认为:由于对炫色生活的无限追求与实现手段有限之间存在矛盾,使人类过于依赖以有害化学色料实现对炫色生活的追求,其结果是造成了对人类自身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作者提出了确立健康的色彩消费理念与协调一致抵御有害炫色生活、倡导和践行原色生活、采用无害化学色料与着色技术、适度发展数字色彩替代物质固化色彩、禁用危害大的人造化学色料等解决有害炫色生活所造成的困境的对策。
2013年09期 v.29;No.307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超;李志红;
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高效的社会信息普遍服务能够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知识支持,引导社会成员自觉调整社会价值观和生活行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民行动。通过在北京地区进行同卷调查,并对当前我国社会信息普遍服务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现状效果进行分析,对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传播工具和信息服务客体对社会信息普遍服务效果的具体影响进行研究。
2013年09期 v.29;No.307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万长松;
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者,也是俄国工业化道路的开拓者。为了打赢北方战争,他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他建立了俄国最早的军事工业和重工业手工工场,为在俄国实现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奠定了生产力基础。大工场手工业是彼得时期工业化的最高成就,它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落后的农奴制度和极端的专制主义的混合物。彼得开辟了一条自上而下、国家推动的特殊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的功过是非是彼得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厚而沉重的遗产。
2013年09期 v.29;No.307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10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袁宏禹;
受到西方科学的激发,现代中国涌现出研习唯识学的复兴思潮,对法相唯识与科学的关系作出了清晰的辩明。在这个讲科学、进行逻辑实证的时代,更需要的是像唯识学那样思辨性极强的理性精神。于是,唯识学者和科学工作者们意图从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心理科学三个层面作出唯识学与科学会通的努力。其融通提供了一种新颖视角的诠解方式,体现了唯识学与科学具有互补的价值所在。
2013年09期 v.29;No.307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童恒萍;
清末学者严复、梁启超在其著作中所使用的"格致"、"科学"的具体内涵及演变过程展现出当时国人对于来源于西方的科学的认识及其科学观的变化,我们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分析清末民初国人对"科学"认识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揭示当时国人科学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动因。
2013年09期 v.29;No.307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赵志成;夏保华;
中国工程学的技术哲学思想史研究进行地比较少。近代以来,中国许多著名工程技术科学家对于工程技术自主创新问题的思考与总结,凝结成为中国自主创新思想的历史生产线索,同时也构成中国工程学的技术哲学思想史的重要内容。论文逐一分析概括徐寿、詹天佑、丁文江、候德榜、茅以升、王选、钱学森和袁隆平的自主创新思想,以期把握中国工程学的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2013年09期 v.29;No.307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