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901955

科学哲学

  • 古德曼的严格限制的彻底相对主义如何可能?——兼与库恩的相对主义相比较

    常春兰;王骥洲;

    二十世纪的分析哲学大师纳尔逊·古德曼坚持一种非实在论的立场,人类并不能发现世界,而是运用科学、艺术、哲学等符号体系去构造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世界样式,这种建构主义思想显然指向了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然而,古德曼的相对主义并非"怎么都行"的"不负责任的相对主义",而是以"正确性"标准作为限制条件。那么,"严格限制的彻底相对主义"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是否恰当?更具争议的是,古德曼的"正确性"标准足够严格吗?

    2013年12期 v.29;No.310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数学哲学中的直觉主义

    高剑平;黄祖宾;

    数学哲学中的直觉主义批判了传统数学中的形而上学,强调数学构造在数学认知中的重要意义。直觉主义认为:数学是一种心灵的构造。判断一个数学对象的存在,在于找到心灵构造它的过程。在数学基础上,数学比逻辑更为基础;以往数学家借用逻辑作为推理的工具所建立起来的宏伟大厦的基础并不完全可靠,需要被重建;对于自然数、连续性等基础概念,直觉主义数学流派也有着不同其他数学哲学流派的特殊观点。作为20世纪数学哲学的三大流派之一,直觉主义尽管在数学实践上并不算特别成功,但其对形而上学的讨论和关于数学基础的论点依然是非常深刻的。

    2013年12期 v.29;No.310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伯恩斯坦的公理化理论及其概率思想研究

    徐传胜;

    公理化体系不仅使概率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而且还使之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伯恩斯坦是圣彼得堡概率学派的杰出代表。他构建了第一个概率论公理化体系,推广了极限定理理论,奠定了马尔可夫链等相关理论基础。伯恩斯坦的相关研究极大推动了概率论在俄罗斯的传播和发展,其概率思想是概率论文库之瑰宝。

    2013年12期 v.29;No.310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迈向场域视角的反思性科学社会学——对布迪厄科学社会学思想的考察

    王树生;

    在梳理科学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布迪厄将科学场域的客观结构及运行法则、科学活动者的惯习与实践,呈现在反思视野下。"纯"科学资本与制度化资本、科学权威与世俗权力的差异促生了科学场域中自律与他律的张力。为抵抗他律性入侵,必须坚守科学场域的入场费标准,将场域的运作规则公开化与形式化,知识分子群体必须摆脱行会主义及自我优越感,利用自己的科学权威对社会现实发挥影响。自觉的反思态度与批判意识使布迪厄倾向于质疑科学活动得以施行的规范性前提,将其转化为场域、资本与惯习的产物,在深层逻辑上隐含着相对主义的潜在倾向。布迪厄的反思性事业是其社会出身、人生经历、学术历程的产物,是借助其掌握的资本与权力而从事的科学实践,必须被纳入社会学的反思。

    2013年12期 v.29;No.310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9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会讯、书讯

  • 食品中的文化与伦理——中荷专家的一次研讨

    刘新娟;

    <正>2013年10月9日下午,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的10多位专家聚集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民主楼240室,就食品安全、食品的社会价值、食品生物技术和相关的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来自荷兰的乌德勒支大学的Franck教授首先为研讨会做了题为"食品、认同和生物技术:一种伦理观点"(Food,

    2013年12期 v.29;No.31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第四届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论坛”在京召开

    尹晶晶;孙涛;

    <正>2013年10月19日上午9时,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承办、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的"第四届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论坛暨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七届三次理事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人文楼1026会议室如期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市科协学会部杜杨副部长、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钱伟量教授以及北自会的近30位理事、会员等,还有来自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共计约60人参加本次会议。

    2013年12期 v.29;No.310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新绿色发展与创新国际研讨会”召开

    孙涛;张雅静;

    <正>2013年10月2日上午9点,由新加坡亚洲管理学院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新绿色发展与创新国际研讨会"在新加坡亚洲管理学院三楼报告厅如期举行。会议由新加坡亚洲管理学院院长周卫国教授主持。有来自新加坡、中国、英国、丹麦、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的约30位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有关中国和新加坡在绿色发展与创新方面的话题,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2013年12期 v.29;No.310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逻辑哲学研究》出版

    <正>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胡泽洪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家龙研究员等学者合著的《逻辑哲学研究》一书于2013年7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为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现代逻辑背景下的逻辑哲学问题研究"的完成成果。逻辑哲学是20世纪以来现代逻辑与现代哲学相互渗透、在"哲学的逻辑化"与"逻辑的哲学化"趋势下产生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在当代西方哲学界与逻辑界没有完全成熟与定型、其研究对象尚未完全确定的

    2013年12期 v.29;No.310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哲学:现状与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应学院召开

    蔡肖兵;

    <正>2013年5月25日至26日,由嘉应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科学哲学:现状与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梅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和嘉应学院沈健副教授组织筹办,嘉应学院刘明贵校长到会并致欢迎词。本次会议参会学者有30余人,分别来自全国17所高校。其中,与会的著名学者有:中山大学张华夏、冯达文,武汉大学桂起权,清华大学吴彤,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复旦大学张志林,西南大学王静,浙江大学盛

    2013年12期 v.29;No.31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会议通知(第一轮)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拟定于2014年3月底在北京举行(具体日期另行通知)。会议采用主题报告和专题分组讨论相结合,主题为"科学的价值",分5个专题小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技与社会。提交论文题目及摘要截止到2014年1月20日,论文全文投稿截止到2月15日,论文录用通知和参会确认截止时间为3月20日。来稿请注明参与小组名称。会议代表免收会务费,食宿自理。联系人:史阿娜赵月刚

    2013年12期 v.29;No.310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

  • 荷兰学派技术解释的后现代特质

    闫宏秀;

    在技术哲学领域,荷兰学派以具体技术为对象展开与经典路径不同的研究,其以物、具体技术为靶向,展开对物及物性、对伦理学的物的维度与人的维度的双重观照,展开对技术对人的调节、技术道德性的微观解读。这一切与后现代对新技术及其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权利的深度思考、后现代对人的主体性或曰自我的呼唤、对现代伦理的忧虑、解构与重构等如影相随。

    2013年12期 v.29;No.310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二律背反”困境

    孙越;

    绿色技术中的"二律背反"是绿色技术内在逻辑体系中不能互洽但却互为前提的两个独立命题,它揭示了绿色技术在调和人与自然间矛盾,试图兼顾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共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可规避的困境。为了在技术的经济本质与生态诉求之间寻求合理而平衡的张力,在不损害自然利益前提下保持人类的主体性,笔者主要基于环境的库涅兹曲线理论,构建为绿色技术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的动态库涅兹曲线来说明并试图解决绿色技术发展中所面临的二律背反困境。这不仅揭示了绿色技术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方式,最终也为绿色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双赢提供了更为切实可行的途径。

    2013年12期 v.29;No.310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技术的自主性何以可能?——论拉普的“技术活动悖论”思想

    王豪;王伯鲁;

    对技术自主性的理解,国内学界大都持相对主义立场,但这一立场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刻的内涵?弗里德里希.拉普的"技术活动悖论"思想,揭示出技术活动从本质上就蕴含着自然性与文化性的两面,这种两面性在导致技术活动悖论的同时,也必然要求我们只能从相对意义上来说明技术的自主性,也就是说,技术的自主性只能在相对意义上可能。

    2013年12期 v.29;No.310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地球工程的“道德风险”

    史军;卢愿清;郝晓雅;

    地球工程的研发与推广可能会激发公众对地球工程的关注,并将地球工程视作减排的替代选项,反而阻碍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即使地球工程是成功的,它仍会在环境道德意识上产生消极影响:强化人类的狂妄与自大,鼓励人对自然的进一步干预、控制、支配与征服,从而引发更大的灾难。地球工程是一种"技术工程",而改变人类自身及其设计的制度是一种"社会工程"。现代西方文明的一大问题就是认为"技术工程"优先于"社会工程",人们希望不断改造自然,却不愿改变自己。地球工程反映了人类的"狂妄自大"和"道德败坏"。仅仅依靠地球工程不仅不会使情况变得更好,反而会变得更糟糕。要从根源上解决气候危机,就应当提防地球工程所引发的忽视和漠视气候问题的"道德风险"。

    2013年12期 v.29;No.310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科学与社会

  • 大我的责任——约翰·惠勒与美国国防科技

    刘轶丹;

    约翰·惠勒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还为美国国防科技的腾飞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以崇高的爱国热情和神圣的责任感,先后参与了美国的两次核弹工程、弹道导弹和太空计划。在从事国防科学研究的同时,他还为美国国防科技教育、军事科学研究体制的建立奔走呼号,并以战略咨询家的身份为政府和军方建言献策。惠勒用义无反顾献身国防的生命历程,善尽了一名科学家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2013年12期 v.29;No.310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国代工进程中的知识霸权及其伦理批判

    余建平;胡峰;

    在跨国代工进程中,国际客户因知识优势而形成了知识霸权,其主要体现在国际客户与代工企业之间不平等代工合约的签订、跨国污染转移、技术封锁、技术标准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强制推行。针对国际客户的伦理辩解,进行了对应的辩驳与批判,揭露了知识霸权的非伦理属性。认为中国的学界、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全球生产体系中知识治理的伦理秩序。

    2013年12期 v.29;No.310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混沌理论的中国宏观经济系统运行研究

    李庆;赵新泉;

    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本文根据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中的分岔与混沌理论,使用非线性差分方程组研究我国宏观经济系统运行状态。并且把非线性差分方程组通过线性变换转化为混沌系统中的Henon映射,使用混沌系统研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根据建立的宏观经济动力系统,使用中国2000年~2011年宏观经济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没有出现混沌现象,即中国的宏观经济系统是稳定的;但是出现了分岔现象,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同时,通货膨胀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没有影响。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后(2009年~2011年)的经济运行状态劣于金融危机前(2000年~2008年)的运行状态,金融危机前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为1.17,金融危机后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降为0.73。

    2013年12期 v.29;No.310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科技伦理”论辩——关涉科技伦理学对象和体系问题的思考

    程现昆;王续琨;

    "科技伦理"是科技伦理学的对象和核心范畴,是这门学科的立论前提与逻辑基础。目前,我国学界对科技伦理范畴的理解主要有科技的伦理、关于科技的伦理、科技的伦理问题等三种方式。虽然各有道理,但都没有揭示科技伦理的实质。因此,需要进一步将"科技伦理"看作整体来界定其实质内涵,并以信息生态学为依据来审视其整体性生成与演进的机理。在此基础上,从四个维度建构科技伦理学学科体系框架有着重大意义。

    2013年12期 v.29;No.310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1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WSR系统方法论对科技评价系统复杂性的破解

    郭嘉;罗玲玲;

    科技评价活动是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是对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互动关系的把握、控制和预测。在实际评价中,不同要素和单元都被纳入到科技评价活动的整体视野和网络中,科技评价活动之评价对象的特征多样性,评价环境系统的差异性,各子系统之间开放、反馈、融合的互动性,形成了科技评价系统以及由此产生的系统复杂性问题。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分析视野,从客观性(物理)、建构性(事理)与价值性(人理)三个维度,尝试对科技评价活动系统复杂性的成因做出破解性分析,以期对科技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出可能的认识路径。

    2013年12期 v.29;No.310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共医疗资源的分配正义

    陈俊;

    作为公共物品的公共医疗资源分配应该体现平等待人的道德理想。在追求这一道德理想时,社会应该将道德上任意的因素排除出对"应得"的道德考量。如果因为道德上任意的因素导致人际之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医疗政策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境况的人并通过一定程度的"再分配",使得每个人在获得足够水平的公共医疗福利上达到大致的平等。因此,公共医疗资源的分配需要贯彻"差别原则"。

    2013年12期 v.29;No.310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科学思想史

  • 希尔伯特空间诞生探源

    李亚亚;王昌;

    希尔伯特空间是泛函分析和量子力学的核心内容。希尔伯特空间思想起源于希尔伯特的积分方程工作,这一思想很快由他的追随者给出了具体形式,应量子力学发展的需要,并顺应20世纪结构数学发展的潮流,冯.诺依曼用公理化定义了抽象希尔伯特空间。对希尔伯特空间的起源及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希尔伯特空间理论和泛函分析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为揭示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2013年12期 v.29;No.310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10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史观与中医现代化

    宁德斌;

    所谓中医问题,是对中医存在和中医发展争论的概括。对待中医药的历史及其发展必须运用历史的方法,坚持辩证的观点,坚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医现代化的首要含义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保持中医的特点和本质,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在与现代社会需要的结合上下功夫,推动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

    2013年12期 v.29;No.310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问题讨论

  • 网络空间的重构:数字“空间”的活力“地方”?

    张果;

    为探索网络空间的本质,为解除长久以来萦绕空间、地方、网络空间三概念的理性谜团,从而在信息时代建设新型活力社会,笔者提出了一种理解三者相互关系的新型四维理论模型。从认识论意义上讲,空间与地方是具有不同内涵的独立概念,但它们也在实践意义和经验意义上相互缠绕,原因即在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作用。基于以上观点,笔者从四个维度分析了空间与地方的本质及相互关系:在形塑、结构和情境维度上,空间与地方必然相互独立,而在经验维度上,二者则不可避免地在人类存在中相互缠绕。在此基础上,笔者应用该模型重构了网络空间,认为网络空间并非仅仅只是一种"空间",相反,它是熟悉的活力"地方"在电子环境中的空间性隐喻,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3年12期 v.29;No.310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EPR论证的哲学思考

    成素梅;郝中华;

    EPR论证从哲学假设出发,运用思想实验,通过逻辑推理,来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但却没有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这个案例表明,量子力学不是对经典物理学的补充和扩展。我们只有从认识论意义上,才能理解微观粒子的存在状态与共轭粒子的非定域特征。物理学家围绕EPR论证展开的研究与讨论,不仅开创了实验的形而上学,把表面上互不相关的哲学领域与实验领域联系起来,而且揭示了从传统自然哲学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转向认识论的思维方式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2013年12期 v.29;No.310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追求合理性:科学人类学的解读

    周文臣;王洪见;白欣;

    本文通过对古希腊科学的社会背景的追溯,和对当代科学活动的内部观察的分析,揭示了科学事业的人类学特征:古希腊社会生活与文化大传统同科学与科学精神小传统之间具有一致性;并且在科学活动中存在着结构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而社会史的追溯和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分析,使我们找到了科学精神的核心实质——追求合理性。

    2013年12期 v.29;No.310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缘起及其影响——哈工大早期工程技术辩证法的研究

    谢咏梅;

    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哈工大开展的工程技术辩证法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中国工程活动最为活跃、面临的问题最为严峻的背景中产生,开始于工程技术人员对积木式机床一般性问题的自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毛泽东哲学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哲学,成为工程技术哲学研究的解释资源,尽管这其中不无意识形态的因素,但是毛泽东的实践哲学以及矛盾分析的方法确是一种可以为工程技术实践提供见解的方法。正是借助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开启了一个有价值的哲学研究方向,塑造了朝向工程实践本身,在工人、技术人员与哲学工作者之间进行对话与联盟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在30年之后才成为西方学者推崇的新的研究范式。

    2013年12期 v.29;No.310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学术动态与信息

  • 当前国内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第十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综述

    孙保学;李胜辉;

    <正>2013年8月25日至26日,第十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主办。大会共收到论文210余篇,来自全国8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盛会。现将本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认知科学哲学当前,认知科学哲学方兴未艾。哲学与认知科学联手解决一些传统的哲学问题已成为一种潮流,同时二者也形成了"双向挑战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从对解释鸿沟问题的考察切入,分析了认知科学对哲学的挑战,指出新兴的生成认知进路

    2013年12期 v.29;No.310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分析论坛: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会议综述

    赵鹰;王伯鲁;

    <正>9月6日,哲学分析论坛"从辩护到审度: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此次哲学分析论坛着重评论刘大椿教授提出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应该从辩护、批判走向审度"这样一种观念,以期通过探讨,对当下应当如何看待科学的问题加以澄清,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给予促进。看待科学:应实现从辩护、批评到审度的转换对于审度观的提出,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科学

    2013年12期 v.29;No.310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开大学科技哲学学科简介

    <正>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哲学分支学科,在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1979年刚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不久,刘珺珺教授就组建了全国高校最早的自然辩证法(后更名为科技哲学)教研室,并率先招收科技哲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刘珺珺、张俊心、李祖扬、李建珊、任晓明教授先后主持科技哲学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一步推进了科技哲学专业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南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拥有科技哲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2013年12期 v.29;No.31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辩证法研究》征稿启事

    <正>本刊是CSSCI哲学类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目录自然科学总论期刊,科技哲学学科的专业性、理论性刊物,在学术界和知识界享有盛誉。本刊热诚欢迎国内外学人和作者踊跃投稿,来稿须知如下:1.本刊欢迎经过作者潜心研究而完成的有新材料、新观点的论文,拒绝那些为应付评职、晋级、混学位、敷衍课题交差等而临时拼凑的滥竽充数之作。2.本刊设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思想史等栏目,来稿请参照各栏目的学术水准撰写。

    2013年12期 v.29;No.31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