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901955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重大问题研究(七):信息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 信息主义和唯信息主义

    邬焜;陈新;

    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加速发展,“信息主义”或说“信息范式”崛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从哲学存在论的层次确立信息的独立地位,承认客观信息,并将其看作与物质和精神不同的全新世界,必然会引起人类哲学的全新革命。如果把信息看作世界的本原,并认定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是从信息世界中派生和幻化出来的,那么,这样的信息主义便一定会滑向唯信息主义。正如惠勒所主张的“万物源于比特”“万物皆为信息”的观点那样。受唯信息主义学说的影响,某些中国学者也开始用唯信息主义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太极”和“道”的学说,以及佛学中的相关理念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其中的某些观点虽然十分新奇,并惊世骇俗,但是,却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023年08期 v.39;No.426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数据哲学:数字化未来的哲学建构

    黄欣荣;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深化,数据哲学是信息哲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它以数据为对象,以算法为工具,以综合为方法,从而促使21世纪哲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并带来哲学的“数据转向”。与20世纪的分析哲学运动正好相反,数据哲学是一场综合哲学运动,它将全面探索数据与世界、数据与语言、数据与算法、数据与知识、数据与真理、数据与心灵等一系列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前沿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构方法论体系和积极的伦理道德范式,并由此形成反映数字化时代精神的信息哲学研究纲领。

    2023年08期 v.39;No.426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智能化时代的“大战争”和“大战争观”

    康兰波;高向东;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战争观指导下,借助邬焜信息哲学分析了智能化时代人类战争的“大战争”特质。揭示出智能化时代“大战争”在武器装备、作战方式、战争制权等诸多方面放大着战争本身的反人类品性。主张树立能够积极应对并打赢智能化时代“大战争”的“大战争观”,在“能战方能止战”的辩证法中,为人类积极探寻解决利益冲突新方式、新路径赢得战略主动。为此,确立“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复杂相互作用的全新世界观、深刻理解信息化智能化等高新科技的革命性意义、以符合人实践创造本性的态度对待人,是这种“大战争观”的内在要求。

    2023年08期 v.39;No.426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自然哲学

  • 莱布尼茨实体形式概念的二重性

    李立;

    在科学革命的推动下,以往的目的论世界图景正在逐渐向机械论世界图景转变。而连续体的悖论表明,无论从物质的连续性出发还是从离散性出发皆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物质理论。因此,在考察了笛卡尔、伽桑狄等人的理论之后,莱布尼茨最终又回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学说。但与后者不同,作为物体活动的真正原因,莱布尼茨的实体形式同时具有看似对立的双重性质,它意味着处于有灵魂和无感觉之间的事物皆可被视为一元生命体,同时无须忽略其粒子性和机械性。考虑到机械论在当时除物理学之外的其他领域的合法性尚未被建立起来,莱布尼茨通过赋予实体形式某种无穷嵌套的预成结构来调和其二重性质的做法,实际上包含着将机械论推广到更广阔领域的尝试,这客观上为其他学科理论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同时指向一门涵盖所有学科门类的大科学。

    2023年08期 v.39;No.426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法布里修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解剖学辨

    刘逸;

    法布里修斯是文艺复兴时期帕多瓦大学著名的解剖学教授,是血液循环发现者威廉·哈维的老师。他的解剖学不只关心人体的结构,更加关心作为普遍的身体部件具有特定结构的原因,使解剖学发生了哲学化转向。然而,这一转向到底是亚里士多德解剖学的复兴还是盖伦传统的延续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学者斯托伯格挖掘并分析了法布里修斯相关的新史料,指出法布里修斯对盖伦的亲睐大于亚里士多德,并进一步断言近代早期的解剖学复兴不是朝向亚里士多德主义,而是朝向更彻底的盖伦主义。这一论断造成了两方面的误解:一是混淆亚里士多德和盖伦解剖学的真正差异;二是忽略法布里修斯的工作所体现的帕多瓦亚里士多德主义这一股对于近代科学有着深刻影响的独特力量。因此不能简单地错认法布里修斯的解剖学。

    2023年08期 v.39;No.426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哲学:“科学目标与科学进步”专题

  • 真理是终极的认知价值吗?——基于一元论与多元论价值图景的比较

    林玉玲;郑伟平;

    真理是终极的认知价值吗?对此,认知价值一元论主张,真理是思想体系的终极价值和认知的首要目标,知识、理解等其他认知目标的价值可还原为真之价值;多元论则认为广义知识论视阈下,真理与其他认知成功地位平等。为多元论辩护的传统主流路径诉诸认知目标的多样性以反证认知价值的独立性,但这一路径未能充分考虑基本与非基本认知价值之间的区别,无法构成对一元论的有效批驳。然而,通过分析真理所具有的与人类认知和价值体系相关的特性,可以发现真值一元论的核心立场,即“真理是唯一内在的认知价值”,是自我反驳的。从一元到多元价值的驱动,是当代知识论深刻变革的基本趋势之一。

    2023年08期 v.39;No.426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建模中的非认知价值与价值无涉理念

    张明君;

    科学价值无涉理念的支持者认为,科学研究的内部环节不应受到政治、经济、伦理等非认知价值的影响。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诉诸科学建模中的“目标进路”来反驳价值无涉理念:科学家的建模活动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非认知价值可以通过影响建模者的目标来合理地影响建模的核心环节。通过对科学建模语境下价值无涉理念的内涵进行澄清,发现基于“目标进路”的批评并不构成对价值无涉理念的有效反驳。建模实践可以被理解为建模者通过解答一个认知性问题来实现建模目标的过程;虽然建模目标可以受到非认知价值的影响,但建模者在解答认知性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需要在替代性方案中进行选择的环节,都要按照认知性标准做出选择。

    2023年08期 v.39;No.426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证据等级与科学进步——以精准医学中证据等级的重置为例

    陈泓邑;

    对科学进步的认知解释,主张判定科学进步的规范性条件在于是否积累得到证成的知识,并认为这可以合乎前反思的、线性的关于科学进步的“直觉”,不会出现功能主义面临的“内部主义”困难:解决科学问题完全“内在于”某范式。然而,知识是否“得到证成”需要考察其证据在证据等级上的强弱。证据等级并非一成不变,而会由于实践的要求而发生重置。“证成”的这一特征,使得完全合乎前反思直觉的知识积累进步观难以成立。以精准医学中的证据等级重置为例开展案例分析阐述上述主张,进一步指出证据等级重置又并非断裂性的范式转换,引入“推理风格”理论,使之与基于“探究”的知识论相结合,是一种更好的刻画精准医学如何获取与更新知识的进路。

    2023年08期 v.39;No.426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哲学:“脑机接口技术与伦理问题探究”专题

  • 从技术伦理到脑机接口伦理

    肖峰;

    脑机接口是一项新兴的前沿技术,专门的“脑机接口伦理”正在形成过程中,用以指引和处理脑机接口伦理问题的共识性原则也正在摸索和提出的过程之中。鉴于脑机接口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所以技术伦理的一般原则可以为解决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提供较为切近的借鉴和参考。从目前具有共识性的关于技术的善用、责任、公正和代价这四项技术伦理原则中,可以形成从技术伦理走向脑机接口伦理的四个重要向度,并形成相互获益的效果。

    2023年08期 v.39;No.426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存在主义反思“脑机接口”技术的伦理难题与出路

    陆慧;王志佳;

    脑机接口(BCI)是实现将神经活动(思维)转换为获取信号并操作外部设备的通信技术,其应用于医疗、制造、军事司法等领域。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对技术的“解蔽”本质做了不同于传统西方实体论的描述,其生存论渗透着伦理思考。基于存在主义反思BCI技术的伦理难题,可从技术“集置”—机脑不兼容的生理危机,文化“开裂”—新兴术语的模糊性与现存道德规范的错位,认知“祛魅”—身体完整性的肢解与自我身份感的淡化,社会“急难”—知情隐私权与责任主体的缺失四个维度入手,并相应地从向死而在的理性审度、自主决断的知情权、完善民意共谋与网络化机制等方面提出前瞻性出路,以促进脑机接口的良性有序发展。

    2023年08期 v.39;No.426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脑机接口下的虚拟现实是一种错觉吗?——对查尔莫斯“模拟假设”的反思

    吴雪梅;

    脑机接口下的虚拟现实是否是一种错觉,不仅关系到利用虚拟现实所做的科学成果的有效性,还关系到虚拟现实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目前,虚拟现实的非错觉观对主流的错觉观发起挑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查尔莫斯的“模拟假设”与罗拉等人的“生态-生成进路”。在这两种观点内部也存在争论,罗拉等人的质疑在于“模拟假设”理论所依托的延展心灵论题不成立,而主张以涉身心灵论题作为自身理论建构的基础。经过分析,可以发现,“模拟假设”正确地揭示出知觉可被脑机接口延展至身体之外,但忽视了在时间维度上对知觉状态的考察,只有增加时间维度的动态论证,“模拟假设”才能成立,脑机接口下的虚拟现实才是真实的实在。

    2023年08期 v.39;No.426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科技与社会

  • 美国科技社团智库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案例研究

    张海波;裴瑞敏;杨义营;

    科技社团代表众多科学家群体利益,科技社团参与公共治理和政策制定能够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美国科技社团发展历程与体系以及美国科技社团嵌入参与国家决策咨询体系的模式,并以美国科学促进会为例,探讨其智库体系的建设。研究发现美国科技社团的智库体系主要从科技社团承接政府咨询任务、科技社团内部智库体系、科技社团联合智库体系和科技社团外部智库体系四部分组成。同时,通过美国科促会的案例研究得出,科技社团智库建设能够不断推动决策咨询体系的多元化、创新性和准确性发展,以此为我国智库建设的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2023年08期 v.39;No.426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科技社团在北京:兴起、发展与衰微(1912—1945)

    杨可鑫;李斌;

    民国时期北京的科技社团作为区域性的民间科学组织,其组成、活动、管理体制,以及外界的影响,都是当时中国科技社团的一个缩影。通过整理和研究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时期北京科技社团的发展概况,梳理科技社团的思想基础、管理体制、资金来源、运行机制演变的发展脉络,探析科技社团在科学研究、交流、传播、普及方面的主要活动,以展现北京地区科技界人士“科学救国”的历史图景,追溯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为科协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历史经验与启迪。

    2023年08期 v.39;No.426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科技思想史

  • 论宋元数学的理论化发展及在天文历法学中的应用

    康宇;

    宋元数学的理论化水平达到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演绎归纳的方法范式,逻辑完备的数学范畴,复杂性结构体系,抽象思辨算法程序等,不断涌现。尤其是“纯数学”问题的创造,使之在数学史中的地位,独树一帜。宋元数学发展整体遵循“术数”与“算术”两个路向,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其产出的卓越数学成果在当时天文历法中得到充分运用,效果颇佳。然而,随着中国古代数学失去自己传统动力,在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宋元数学的理论化发展陷入停滞。而这又孕育了一次新的“转向”,客观上为中国数学由古代走向近代提供了契机。

    2023年08期 v.39;No.426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晚清科学士绅“科学”与“科举”的价值选择

    徐多毅;张勇刚;

    科举制在晚清社会依然处于正统地位,成为科学发展的桎梏。现代科学传播到中国以后,引发了科学与科举之争,双方就京师同文馆是否设立西学、使西见闻等方面发生了“体”“用”之争。由于科学研究在晚清社会属于非主流工作,不被社会正统所认可,科学士绅便借助科学走科举之路,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科学士绅的科举晋升之路和留美幼童的“洋翰林”之路。科学与科举的不同价值选择是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早期体制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科学技术哲学必须严肃面对的主要论题之一。

    2023年08期 v.39;No.426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式、本体与机制解释:哲学反思海洋史学的三个向度

    董兆鑫;王书明;

    研究范式、本体论预设与机制解释的方法论是哲学反思海洋史学的三个基本向度。从海洋与全球互动互构的历史层面看,共同体范式可以扬弃和超越区域史范式,有助于超越自我中心论,有助于解构西方文明普世化的价值取向;范式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本体论预设的变革,从本体论预设演化类型看,海缘社会是更具创新性和包容性功能的海洋本体论预设,它有助于建构面向命运共同体范式的海洋史观。从机制解释的层面看,因果关系的综合分析与解释,有助于超越目的论困境,有助于把抽象思辨的哲学理念变成具体科学的海洋史叙事。

    2023年08期 v.39;No.426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技人物博物馆如何传播科学家精神——以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为例

    赖明东;丁倩倩;曹晓雨;王唯滢;

    科技人物博物馆是我国传播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是中国科协等部委认定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传播屠呦呦科学家精神的方式包括:通过主题式展览向观众讲述屠呦呦的科学家精神内涵,通过体验式展览让观众主观能动地体会屠呦呦的科学家精神,通过强调屠呦呦的当地人身份提升观众对屠呦呦科学家精神的认同。科技人物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首先必须深入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并精心选择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内容,在传播方式上应当注重利用展览“讲故事”、在展览中适当增加互动体验环节,同时挖掘科技人物的地方性以提升当地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感。

    2023年08期 v.39;No.426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学科与教育

  • 科学教育的科学本质观争论与跨学科HPS教学进路

    范冬萍;魏崟海;

    科学本质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中关于科学本质内涵的界定及其教学实践已成为国内外科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上一些科学教育的研究团队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要素式”科学本质观、“家族类似式”科学本质观等观点。面对学界对科学本质内涵及其教学模式的争论,科学教育的科学本质观的研究应该回归到科学素养培养的初衷。因此,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新要求,应该以大科学教育理念构建一种核心素养导向的科学本质观以及跨学科的HPS(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教学实践进路。

    2023年08期 v.39;No.426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8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ChatGPT赋能思想道德教育的风险及对策

    王天民;郑丽丽;

    ChatGPT作为运用大型语言模型和“利用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的对话式内容生成技术,应用于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够智能生成教育内容、智能推荐教育信息以及智能实现人机对话,对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度、精度与广度具有重要价值。但是,ChatGPT的迅速发展与推广应用也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知识结构失序、教学关系失衡、伦理规范失控等潜在风险。因此,ChatGPT赋能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既要积极发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功能优势,又要努力规避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同时还要从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加强智能素养教育、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监测评估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智能化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2023年08期 v.39;No.426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 教育“人机融合”的法伦理向度:界限、结构与修正

    范奇;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人机融合”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一项战略部署,在利用人工智能教育优势的同时必须进行风险规制。当法律系统引入教育系统后形成三重变奏逻辑:界限层面,法律否定机器人的人格地位,守住了育人的人格主体底线、防范教育伦理问题的滋生;结构层面,形式法治规则契合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数字逻辑,却与教育系统层面的立德树人存在间隙,引入人的主观价值进行矫正;修正层面,通过正义观的导入实现从形式法治向实质的善治理念飞跃,通过立德树人对“人机融合”进行价值引领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技术逻辑向价值逻辑递进,达致良法善治下人机融合的重新偶联。

    2023年08期 v.39;No.426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乌杰与自然辩证法

    付星吉;白利鹏;

    <正>乌杰(1934—),呼和浩特人,1955—1960年就读于苏联列宁格勒化工学院;回国后,先后在二机部、内蒙古、中科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1980—1982年在美国加州北岭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政协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曾任邓小平思想研究会(北京)会长、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1989年被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授予“全国环境保护事业优秀领导者”称号。

    2023年08期 v.39;No.42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自然辩证法研究》征稿启事

    <正>本刊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刊、CSSCI哲学类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目录自然科学总论期刊,科技哲学学科的专业性、理论性刊物,是探讨科学、技术、哲学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本刊坚持以引领自然辩证法界的学术发展为己任,鼓励学科交叉研究,热诚欢迎海内外学人和作者踊跃投稿,来稿须知如下:

    2023年08期 v.39;No.426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