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875743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重大问题研究(九):“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研究”专题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研究

    李福;李正风;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力量,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为应对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局势和顺应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趋势,党中央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迫切要求在现有各自独立和分散的创新主体之间进行高效有力的组织化和系统化集成,形成跨学科、全链条、双循环、深度融合与紧密协作的新型科研组织范式。为此,需要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同主体间的交互协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相互结合等不同层面,分析阻碍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的组织难题,借鉴破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难题的国际经验,探讨如何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相互协同。

    2023年10期 v.39;No.428 3-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需求、问题与对策

    郑永和;张登博;王莹莹;卢阳旭;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导向,以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重要目标,是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高水平融合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促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高效协同的改革试验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面临小学科学教师供给不足、育人模式陈旧、科学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功利导向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研究发展滞后,以及校内外多主体协同的大科学教育格局缺失等突出问题。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体制高效协同为主线,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变革科学教学理念与方式、增加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资源供给、实施科学教育多元评价方案、推进科学教育研究体系建设、构建校内外大科学教育格局,以及推动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工作。

    2023年10期 v.39;No.428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5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三维分析框架:核心要素、创新过程与主体责任

    樊春良;吴逸菲;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极大的伦理与社会问题,对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日益重要。通过以科技伦理治理的思想为指导,基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特点,可以分析人工智能伦理问题,阐述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概念,提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核心要素、创新过程与主体责任的三维分析框架,并对自动驾驶做案例分析。

    2023年10期 v.39;No.428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2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自然哲学

  • 能源哲学研究的状况及启示

    吴一迪;

    能源哲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与理论背景。当前它的研究状况和主要观点是:古代和现代对能源的哲学思考和科学建构形成了“关于能源的传统理解范式”;该范式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新视角方法,这主要表现为20世纪哲学对能源的历史主义研究;由于该范式是造成“广义能源危机”的哲学根源,21世纪能源哲学对能源的社会伦理研究基本上就是对该范式的批判反思。今后应不断完善能源哲学的学科范式:从能源哲学的视域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哲学的相关思想,借鉴能源哲学的理论成果去应对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能源问题。

    2023年10期 v.39;No.428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天人共美:博物学视野下的花园与近代西方生态文化

    朱昱海;张嘉沛;

    在近代西方博物学文化中,花园深度参与了生态文明的形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实践典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花园首先以意象审美的功能出现,人通过意象之美的体验而把握到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生命壮美。文艺复兴之后,花园开始成为城市公民、精英阶层的社交文化场所。新航路开辟后,物种数量急剧增加,为自然建构秩序成为博物学的重心,而花园就成为博物学和科学研究的理想平台。18世纪后,随着园艺技术和全球贸易网络的升级,花园在推动帝国殖民的同时,客观上也成为保存生命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在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机遇下,花园为营造精神意义上的“绿水青山”提供了一个不可代替的载体。

    2023年10期 v.39;No.428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学哲学

  • 多重可实现真的能否定解释性还原吗?

    杨雨;李建会;

    多重可实现一直被视为造成解释还原困境的一大挑战。传统解释还原者据此展开辩护,尽管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解释还原挑战,但是究其本质存在三个问题:过分强调底层机制解释、不能容纳解释多元主义以及没有对多重可实现现象的解释还原作出深度说明。为使多重可实现的解释还原能够同时修正以上问题,且兼容还原物理主义立场,亟需一个既能够允许多种科学层次存在,又能够打破对多元解释主义偏见的解释还原框架。该解释框架基于一种对“机制”的二元论定义:机制包括实体的组织构成和造成现象相关的活动组织方式,主张多层次复杂系统的运行决定了目标现象和规律,是一种既容纳还原解释,也允许非还原解释存在的综合解释框架。

    2023年10期 v.39;No.428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起源可作为个体本质吗?

    钱彦臣;

    当代模态哲学的蓬勃发展使得本质主义这一古老的形而上学立场得以复苏。其中,起源理论通过近五十年的演进,逐步完善且精致,成为个体本质的主流观点。然而,面对四世界的严峻反例,无论是传递性方案,还是多元占位方案亦或是严格性方案,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困难,这不仅体现在具体论证之上,更存在于其方法和深层次的理论动机之中。即便如此,在合理明确两种本质进路的区分之下,模态主义仍能有所建树。

    2023年10期 v.39;No.428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脑机交互认知重构的解释与辩护

    尤洋;袁铭阳;

    脑机交互在人脑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一条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控制通路,塑造了新的认知范式,重构了人类的认知能力。脑机交互语境下的认知活动呈现出一种认知重构现象,这种认知重构不仅是对传统认知范式和认知表征的突破,还是对认知主体的重新界定、认知客体的技术外显以及认知功能的神经增强,后人类主义的智能认知理论为脑机交互认知重构的合理性做出了有效辩护。深入探赜脑机交互的认知重构对于深刻理解“脑—机”智能认知这种人类未来新型认知形态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3年10期 v.39;No.428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技术哲学

  • 现代化与STS的理论融合:基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若干经典议题的剖析

    高旭东;杨舰;

    现代化理论强调理性,重视科技的社会作用;STS视角反思理性,重视科技的社会形塑。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新近研究表明,两种理论的相互融合不仅可行,而且必要。以STS视角研究新工业运动,可见近代留学制度如何塑造出技术官僚、技术型企业家、工业博览会组织者等现代技术专家。以STS视角研究中央研究院,可见科学建制与社会整合、科学制度的本土化和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化等国家现代化过程。以STS视角研究新文化运动,可见本土创新的印刷技术、社会参与的科学翻译和职业化的文人科学家等现代文化的在地生产。最后提出,平衡理性与非理性、普遍性与地方性、批判性与建设性等几组矛盾,有助于突破西方中心主义,重现在器物、制度与思想层面长期交互式发展的作为整体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2023年10期 v.39;No.428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哲学视角下“碳中和”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

    郝栋;孙嘉政;

    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作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危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所带来的负效应累积,是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冲突体现。“碳中和”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工程,是建立在对自然模式图景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构。技术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碳中和”技术群与社会互动的契合度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效能,需要我们以绿色经济推动“碳中和”技术创新形成社会需求,基于“碳中和”的社会建制重构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碳中和”技术伦理形成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实现自然观、科学观和工程技术观的协同,实现生态系统整体论的内在要求。

    2023年10期 v.39;No.428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价值”专题

  • 科学中的价值无涉与价值管理

    白惠仁;

    科学的价值无涉理想曾作为科学哲学家捍卫科学客观性、科学自治等理念的重要基础。此后,科学实践的价值负载经历了从认知价值到非认知价值的逐渐转变。现在,多数科学哲学家已经承认,非认知价值在科学知识生产、分配和应用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扮演实质性的角色。科学与价值的核心论题已经逐步转变为科学中的价值管理和评估方式的研究。Helen Longino、Philip Kitcher、Heather Douglas及Kevin Elliott都提出了相应的价值管理理想,并尝试回答价值如何在科学实践中发挥适当的作用,如何保持价值负载的科学客观性等问题。

    2023年10期 v.39;No.428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归纳风险与非认知价值在科学中的正当作用

    王亚峰;

    归纳风险论证是近年来科学哲学界对科学的价值无涉理想的最强有力的批判之一。其核心论点是:归纳风险存在于科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应当作出非认知的价值判断。通过系统地梳理现有文献中的归纳风险的概念和类别,区分了四个有影响力的归纳风险的子概念:(1)假设评估中的归纳风险;(2)假设评估前的归纳风险;(3)科学交流与传播中的归纳风险;(4)社会化的归纳风险。同时,分析了不同的归纳风险的子概念对归纳风险论证的辩护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归纳风险的应对和管理所起到的帮助。

    2023年10期 v.39;No.428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践视域下科学的社会价值——基于“人类世”概念的环境治理启示

    刘敏;

    从科学实践哲学视角看,科学的“价值无涉理想”不仅是认识论上的幻想,亦是被隐藏在客观性外衣之下的执念,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与环境治理困境时。传统环境伦理学建立在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框架下,这一框架遮蔽了人与自然相互建构、相互生成的实践互生实质,这正是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论根源。“人类世”概念的出现,为我们基于实践视角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视科学的社会价值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这意味我们须从观念上彻底打破人类与自然的二分藩篱,重新思考科学作为人与自然对话之桥梁的价值内涵。环境治理无法回避科学的价值关涉,在人与环境互构互生的实践境况中,科学的社会价值与客观性均具有生成性。

    2023年10期 v.39;No.428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科技思想史

  • 科技社团史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变迁

    鲁世林;

    17世纪是科学社团成型化时期,科学社团成为实验科学交流与推进、科学共同体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关键场域。18世纪是科学社团体制化时期,科学社团通过创办学术刊物、形成学术共同体、结合自身国情逐步学术化、专业化、特色化。19世纪是科技社团社会化时期,科技社团的规模与类型不断增加并与经济社会互动频繁,促使科学思想遍布社会各行业和各阶层。20世纪是科技社团全球化时期,中国进行了建立科学社团的尝试,强调科技社团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党领导科技社团建设工作的重点。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对科学精神的强调、给予科学宽松的发展环境、重视科研工具的发展与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是科技社团创新发展的基本要素。

    2023年10期 v.39;No.428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西方科技社团参与国家治理的溯源与演进

    潘建红;祝玲玲;

    西方科技社团作为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人才自愿结合形成的重要组织,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弥补了政府在某些治理领域中的不足。从历史的视域来探究西方科技社团的治理进路,可以发现,西方科技社团在参与国家治理中展露出动态性的演变趋势,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治理内容上也呈现出差异化与个性化特征:16—17世纪以知识生产为纽带;18世纪以工业的融合为基石;19世纪以科学大传播为核心;20世纪以来以社会服务为主导。

    2023年10期 v.39;No.428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俱乐部还是学术界:19世纪英国皇家学会改革探析

    徐桑奕;

    19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皇家学会中的科学家会员群体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1830年,巴贝奇等学者相继发表或阐述了自己的所见以及变革主张,得到众多同侪的认可。尽管在当年的会长选举中,贵族出身的苏塞克斯公爵获选,但他开明和积极的学术政策还是对科学事业产生了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的改革作了铺垫。1846—1847年,在科学家占多数的学会理事会的主导下,各项代表科学家意见的措施被通过和采纳,最终宣告此次学会改革的完成。19世纪皇家学会改革的落定,标志着它步入了历史的新阶段,学会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促进自然知识传播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机构。

    2023年10期 v.39;No.428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科与教育:首届“科技伦理前沿谈”征文大赛获奖文章(一)

  • 科技向善的法治保障及其德治捍卫

    汪鹏程;

    科学为求真,伦理为求善。科技向善,才能够真正造福人类。是否造福人类,成为衡量是否正确应用科技的根本标准。科技向善以人为本,重视价值理性,注入人文关怀。由于个别科技极端功利主义者片面追求技术理性,抛弃价值理性,造成科技与道德相分离,科技与人文相脱节,挑战科技伦理底线和科技价值尺度,严重违背学术道德,无视科研规则,滥用科技实验,给社会带来风险,造成科技偏离人类福祉。科技异化,必然导致人性异化。为此,科技向善既需要法治保障,又需要德治捍卫。要立科技伦理良法,依法善治科技异化。完善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制度,规范科技创新各环节,管住科研活动全过程和教育好人性。向善,是智能时代全球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科技向善,是科技健康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

    2023年10期 v.39;No.428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时代算法技术异化的伦理困境与治理路径

    王婧怡;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算法逐渐成为现代智能技术的运转核心,但其技术优势极易遭到人为滥用,易造成“全视监视”“算法歧视”等诸多问题。此外,算法管理制度不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缺失,技术人员伦理风险监测意识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为规范算法技术,防范其持续异化,应逐步完善技术法律法规,明确算法问责制度,强化技术企业的主体义务和责任;同时,细化算法在备案审查、影响评估、分级治理、风险公示等阶段的管理规则,进而实现技术高效治理,为算法技术持续健康发展护航。

    2023年10期 v.39;No.428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3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算法推荐下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及防范策略

    谢俊;吴阳琴;

    算法推荐作为当下信息传播领域应用的热门技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持续深入地影响着网络空间的信息把关、传播秩序和舆论格局。算法推荐应用的深度拓展,加剧了传播学理论视角下的“把关人离场”效应、“信息茧房”效应和“沉默的螺旋”效应,导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主导力式微、凝聚力式微和引领力式微的风险。防范化解风险需坚持系统治理思维,通过完善把关模式、优化传播范式和善用技术赋能,强化主流价值守望、消解传播壁垒、化解话语沉默,推动算法推荐下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3年10期 v.39;No.428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2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治理——基于算法审计制度的路径

    陈雄燊;

    基于算法内核,人工智能产生了诸如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一系列伦理问题。这是主观上人们理性失衡与过度追逐利益的恶果,是客观上算法技术缺陷与算法工程师水平局限的结果,也是法律规制落后与伦理教育缺位的后果。但现阶段算法技术的发展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已产生极大伦理隐患,具有治理的现实紧迫性;另一方面,它又处于技术上升期,过度约束可能阻碍产业发展。对此,算法审计制度以其适度约束力和有限透明的特点,可解决当前人工智能算法伦理治理的两难困境。

    2023年10期 v.39;No.428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2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 ]
  • 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的伦理反思——以AI绘画为例

    戴宏朵;

    AI绘画在艺术伦理、商业伦理、社会伦理与传播伦理层面引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主要有四种治理路径,包括引入对话伦理方法;以价值引导实现技术道德;完善相应的法律与行业规范;加强公众教育,促成前瞻性治理。

    2023年10期 v.39;No.428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5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 ]

  • 杨献珍与自然辩证法

    闻竺;

    <正>杨献珍(1896.7.24-1992.8.25),原名杨廷奎,字献珍,湖北郧阳(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人。杨献珍是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推动者,马克思主义干部教育学奠基人。杨献珍曾就读于“湖北省立第八区郧山中学”(现十堰市郧阳中学),1916年考入“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马列学院教育长、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中央高级党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委员、政协常委(第三届、第五届)、中顾委委员等职,

    2023年10期 v.39;No.42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3年“科技伦理前沿谈”征文通知

    <正>按照《2023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要点》(科协发宣字[2023]10号)工作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根据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23年“科技伦理前沿谈”全国征文大赛的通知》,《自然辩证法研究》作为本次活动主要合作期刊之一,现面向学界征集本学科领域探讨科技伦理问题的学术论文。

    2023年10期 v.39;No.428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