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访问量:1876998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前沿重大问题研究(二十一):量子信息科技哲学及其逻辑基础研究

  • 理解量子实在的信息论进路

    成素梅;

    如何理解量子实在是量子力学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论题。量子信息论进路的诞生,特别是蔡林格论点的提出,为理解量子实在打开了新的哲学视域。蔡林格认为,我们无法在实在与关于实在的知识之间、实在与信息之间作出区分,因为我们如果不运用所掌握的关于实在的信息,我们就无法谈及实在。这表明,实在与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概念。这种观点将观察者、测量过程和被观察对象绑定在一起,提供了一种信息论的实在观。这种实在观把实在和信息看成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重新激活了玻尔的量子实在观。它将关于实在与信息的关系从本体论关联转向认识论关联,带来了对理论与观察、实在与信息、概念与对象等关系的新理解,预示着一种新哲学框架的诞生,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2025年01期 v.41;No.443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量子理论的信息基础及哲学争议再讨论

    李宏芳;

    随着量子信息科学的到来,一些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自然会问:量子信息理论最终有助于我们解决量子力学的概念困难吗?量子信息理论给出了一种新的思考世界的方式了吗?物质作为物理理论的基本主题,似乎被非物质的信息取代了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阐明量子信息理论的本质特征,然后对蔡林格-布鲁克纳(Zeilinger-Burkner)的量子理论的信息基础及其哲学意义进行阐释,分析批评者的观点和一种现象学进路,指出量子信息理论的成功并没有给信息非物质主义提供任何证据和支持。

    2025年01期 v.41;No.443 11-1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必然性的内生涌现对量子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意义

    万小龙;

    动态逻辑给予量子力学命题表征,加强语境论辩护;认知逻辑给予量子信息论严密基础,加强语义学说明;范畴论给予量子场论形式重构,加强结构实在论证。这些进路都基于对模态必然算子的通常外加认识。函数狭义相对论证明了必然算子是从经典实然性内生涌现的,它隐藏了低层次繁杂而认知最节省地表现形式普遍性。因此不仅可简化且校正模态标准语义,还为冯·诺依曼量子逻辑非分配性、量子信息全知论题和多世界解释概率不守恒等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而对由此产生的一般科学哲学问题整体性、辩证性和不确定性等给予分析解。

    2025年01期 v.41;No.443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现象学自然哲学”专题

  • 存在即自然——对海德格尔“另一开端”思想的重新审视

    陈勇;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包含了开启哲学的另一开端的尝试,在另一开端中存在被规定为自然或涌现。实际上这种存在领会在西方哲学的第一开端,即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中就已经存在,海德格尔对于第一开端的理解发生过重大转折。亚里士多德将自然规定为形式,并且主张技艺模仿自然,这个自然概念部分保留了第一开端中的存在领会。海德格尔解构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概念,从涌现、产生或者说道路的角度来理解自然,从而接续了第一开端中的存在领会。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后期思想并不意味着西方哲学史的断裂,而是一种返本开新的尝试。

    2025年01期 v.41;No.443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物理-心理”:胡塞尔自然观及其现象学二重奠基

    魏一帆;

    胡塞尔的自然观是指自然存在的意义由主观性给予并由此构造出认识自然的方式,其基础是胡塞尔现象学理解自然或者理解世界的总看法与总态度。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态度”所把握的自然观,同时也是现象学的科学观。这种理解自然的方式就必然作为胡塞尔对现象学整体进行体系建构的根本性原则。因此,胡塞尔的自然观从一开始就与胡塞尔现象学自身的逻辑密不可分。胡塞尔自然观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作为现象学意义上物理自然的奠基;第二,作为现象学意义上心理自然的奠基,即:“物理-心理”。这两个关键点构成了主体性给予自然存在意义的理论基础,使胡塞尔的自然观具有一种伦理关怀的色彩,并涉及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时代价值。

    2025年01期 v.41;No.443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科学哲学

  • 感性几何学何以必要与可能——论尼科的几何哲学

    周星哲;

    纯粹几何学—应用几何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几何学、理性几何学—感性几何学,这三对几何学范畴常被混淆,它们的界限应被厘清。对该议题做出重要贡献的,是20世纪法国数理科学哲学先驱者尼科的代表作《可感世界中的几何学》(La Géométrie dans le monde sensible)。对尼科这部著作的解读与研究揭示,感性几何学的任务在于,在可感世界实现理性几何学的秩序,从而沟通可感世界与理性几何学。感性几何学在后世所谓模型论的意义上,为纯粹几何学提供语形理论的语义解释。感性几何学以其独有的方法论意义和典范性示例,回应数学哲学和物理学哲学中的经典难题,即抽象理论与感性自然的沟通与契合之难题,并在几何学领域为此难题提供别致而富有启迪性的解决思路。

    2025年01期 v.41;No.443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社会科学解释的规范性问题——从劳斯与特纳的争论谈起

    高音笛;吴彤;

    解释的规范主义主张规范解释同时具有解释的和规范的作用,规范作用的有效性意味着真正的规范性。针对这一观点,特纳认为,规范解释总是与社会科学解释一起出现,没有必要在解释的有效性中给规范性一个特殊的位置。劳斯认为,规范性解释确实具有双重作用,但科学理解的规范性来自主体间的相互问责。劳斯的自然主义且非特纳化的解释作为一种实践描述,其有效性并非不证自明,仍然具有争议。

    2025年01期 v.41;No.443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论基本情绪之存在——驳社会建构论

    胡景谱;陈思;

    社会建构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情绪形成、表达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情绪的本质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也正是对社会文化属性的过度倚重,导致部分观点存在理解偏颇和激进色彩,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对基本情绪存在的否定观点。为此,通过综合情绪方案进行反思:综合情绪理论解析了情绪的基础结构,指出了情绪具有不可约性和作为抽象意义和行为准备状态的存在方式,论证基本情绪存在及其存在方式,肯定情绪在神经生物学层次的实在基础及其重要作用,把情绪现象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进行辩证统一的理解。

    2025年01期 v.41;No.443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技术哲学

  • 论技术人工物的理解

    李全兴;吴国林;

    技术人工物的可理解性为理解技术人工物提供了依据。技术人工物是要素、结构、功能以及环境构成的人工系统。按理解主体来看,技术人工物的理解分为:使用理解、设计理解与制造理解。使用理解属于认识论理解,是使用者通过使用、学习获得对技术人工物系统和技术知识的理解;设计理解与制造理解属于本体论理解,是基于对技术知识的把握,走向如何设计、制造的实践活动。由于“理解空间”的存在,使用理解与设计理解之间存在着差异,使用者是通过对使用目的、专有功能以及可靠性问题进行综合考量来选择所要理解的技术人工物。因此,使用者理解技术人工物的理由、依据是否合理受设计者的影响。

    2025年01期 v.41;No.443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论拉图尔的科学哲学批判——一项未完成的实验性工作

    成家桢;

    拉图尔的哲学常常被理解为行动者的社会学或科学人类学,或被指责为反实在论或建构主义。然而,只要深入剖析其整个学术生涯,就可清晰辨识出上述解读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核心旨趣,即重在科学哲学批判,而非构建科学哲学新体系。在实在论议题的引介下,拉图尔的批判工作被细化为三个方面:对“科学事实”的批判、认识论批判以及旨在“存在论化”的实验性工作。这些批判不仅针对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的传统窠臼,亦触及英美科学社会学的局限,乃至整个现代性机制的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拉图尔秉持“非还原原则”,逐渐充实行动者网络理论,深入探索多元的存在模式,为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全新的批判性视野。

    2025年01期 v.41;No.443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技术治理推进“气候行动”——现状、问题与转型

    滕菲;

    气候变化是当前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然而,人类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却一直落后于设定的目标。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技术治理在推进“气候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气候行动”从本质上是一个道德难题。目前应用于气候问题的技术治理理念不仅无法从根本上应对行动难题,还会带来更多的伦理问题。因此,对气候问题的技术治理应该遵循有限技术治理理论的基本原则。这要求对当前的主流范式进行三个重要的转型:(1)关注技术治理与道德批判之间的深层联动;(2)调整气候问题中技术治理的关注重点;(3)变革同质化的技术治理方案,挖掘多元文化与本土知识的价值。

    2025年01期 v.41;No.443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创新文化主题专栏

  • 数据密集型社会科学中的分配性认知非正义

    白惠仁;郭卓睿;

    在当代数据密集型社会科学研究中,大数据已成为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重要的认知益品。然而,私人企业对个人数据的控制和商业化导致了大数据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更易获取数据,造成社会科学共同体内的分配性认知非正义,从而加剧了学术不平等并限制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多样性。鉴于此,已与数据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资深学者们应该承担相关的集体认知责任,成为企业与社会科学共同体之间值得信赖的第三方,以应对大数据分配的非正义。

    2025年01期 v.41;No.443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社会技术转型路径与情景方法

    胡卫;

    多层次视角是社会技术转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框架,它通过研究场景、体制、生态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来探究转型规律。多层次视角推动了社会技术转型路径的类型和模式研究,形成了多个转型路径理论。社会技术情景方法用多层次视角为情景分析提供概念和逻辑,选用典型转型路径来构建不同情景的发展主线,建立了七步骤分析框架,为探析复杂转型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有效方法和预测工具。

    2025年01期 v.41;No.443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科技思想史

  • 新西伯利亚学派与苏联科学哲学的兴起

    万长松;

    新西伯利亚学派是罗佐夫教授在20世纪60—80年代创建并领导的科学哲学学派,对苏联科学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对当今俄罗斯科学哲学仍有影响。起初,新西伯利亚学派把认识论理解为一门经验科学,并通过这样理解的认识论分析科学,关注的重点是科学抽象过程及其分类、科学实验的类型、各个科学领域的学科定义方法等问题。后来,在综合和发展了波兰尼和库恩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罗佐夫尝试把社会接力这一概念引入科学哲学。他认为,社会接力理论源于包括知识在内的符号学对象存在方式的全球性问题,这一问题与文本在人文科学和认识论中的表现方式有关。文本既是一种物质现象(振荡的声波、纸上的油墨),又是一种具有涵义和意义的东西。对文本的理解取决于读者是否融入了建立在接力结构之上的社会规范世界,社会接力理论恰好提出了描述和分析该世界的语言。

    2025年01期 v.41;No.443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的基本内核及价值意蕴

    李树雪;王博宇;

    赫森、贝尔纳和李约瑟等学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开展的科学史研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派。基于这一学派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归纳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理论,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阐释科学史是什么、如何认识科学发展的动力及如何研究科学史等元理论问题,以指导中国未来的科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主张具体而多样化的科学史研究,与其他科学史学的观点相比凸显了对科学史的多元理解,认为科学是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消解了传统科学史的内、外史界线,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及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史理论,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理据。

    2025年01期 v.41;No.443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人工智能技术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意蕴

    程昊;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经历了从初创时期到成长时期再到高速发展时期的历史变迁进程。初创时期,人工智能技术与逻辑哲学间产生链接,高度模拟和开拓人类智能理论方法,加速逻辑与演绎推理的智能衍生。成长时期,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呈现出与知识交互碰撞趋势,且发展重心偏向于知识工程迭代升级。高速发展时期,人工智能技术由电脑科学转向重视数据挖掘的伦理哲学领域。通过系统梳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变迁历史,科学审视其在丰富现代技术哲学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向善”、开启创新发展新时代方面的重要价值意蕴,有助于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规律,为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01期 v.41;No.443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戴德金理想理论的嬗变及其哲学意蕴

    杨强;王昌;

    戴德金于1871年在狄利克雷《数论讲义Ⅱ》的附录十中首次引入理想的概念,历经23年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于1894年出版了理想理论的第四版,这标志着理想理论的完善与成熟。理想理论的引入不仅在数论、代数和几何等多个数学分支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细致分析,探析了理想理论的思想嬗变,进一步阐发了戴德金的数学哲学观对理想理论的影响,为理解戴德金理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全面而详尽的历史视角,明确了戴德金理想理论在代数数论、抽象代数和数学哲学等领域的独特地位和学理价值。

    2025年01期 v.41;No.443 125-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学科与教育

  •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伦理教育:意义、矛盾与重构

    胡德鑫;刘晓蝶;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新竞争、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新形势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挑战等因素交织耦合,未来工程伦理教育问题将成为新工科实践中须解决的关键议题。但工程伦理教育尚面临美好理想与残缺体系的耦合矛盾、行业需求与培养体系的脱节矛盾、技术导向与社会伦理的义利矛盾、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的兼容矛盾等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未来推进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重构策略包括加强顶层规划,完善教育制度设计;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育内容载体;对标行业需求,推动教育多方协作;扎根中国特色,丰富教育文化底蕴。

    2025年01期 v.41;No.443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9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数智时代教师责任伦理的守正创新

    卢海丽;张立国;刘晓琳;付科峰;

    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是数智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衍生出数智时代的教师“技术依赖”“去身体化”“技术异化”等“去责任化”趋势,因而亟待教师责任伦理的革新。数智时代应当树立和践行教师人本主义的责任伦理,准确界定教师角色伦理、专业伦理、教学伦理和契约伦理的责任伦理框架,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以法为界,契约协调”,树立“以人为本,循化贵道”“以道驭技,推学助师”“和谐共处,情知共生”的责任观,创设从知识构建到全面发展的“人→技术、技术赋能、技术→人”的责任伦理创新,坚守“负责任的技术向善”,消解责任伦理之隐忧,在数智时代复杂的教育格局和技术融合下平衡自身责任。

    2025年01期 v.41;No.443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刘兵与自然辩证法

    章梅芳;

    <正>刘兵(1958—),辽宁海城人,清华大学教授。刘兵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辩证法专业(科学思想史方向),师从许良英先生。他硕士毕业后留校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1997年晋升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高级培训中心主任等职;1999年调至清华大学,继续从事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历任教授、主讲教授、二级教授、长聘教授,以及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2025年01期 v.41;No.44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5年重点选题

    <正>专题讨论1.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2.创新文化主题专栏(科技伦理、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自然哲学1.自然哲学的历史、观念、思想体系研究;2.现代科学中的自然哲学问题等;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研究;4.数智时代的数字存在与自然本体论关系研究。

    2025年01期 v.41;No.443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