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长松;
新西伯利亚学派是罗佐夫教授在20世纪60—80年代创建并领导的科学哲学学派,对苏联科学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对当今俄罗斯科学哲学仍有影响。起初,新西伯利亚学派把认识论理解为一门经验科学,并通过这样理解的认识论分析科学,关注的重点是科学抽象过程及其分类、科学实验的类型、各个科学领域的学科定义方法等问题。后来,在综合和发展了波兰尼和库恩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罗佐夫尝试把社会接力这一概念引入科学哲学。他认为,社会接力理论源于包括知识在内的符号学对象存在方式的全球性问题,这一问题与文本在人文科学和认识论中的表现方式有关。文本既是一种物质现象(振荡的声波、纸上的油墨),又是一种具有涵义和意义的东西。对文本的理解取决于读者是否融入了建立在接力结构之上的社会规范世界,社会接力理论恰好提出了描述和分析该世界的语言。
2025年01期 v.41;No.443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李树雪;王博宇;
赫森、贝尔纳和李约瑟等学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开展的科学史研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派。基于这一学派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归纳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理论,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阐释科学史是什么、如何认识科学发展的动力及如何研究科学史等元理论问题,以指导中国未来的科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主张具体而多样化的科学史研究,与其他科学史学的观点相比凸显了对科学史的多元理解,认为科学是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消解了传统科学史的内、外史界线,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及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史理论,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理据。
2025年01期 v.41;No.443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程昊;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经历了从初创时期到成长时期再到高速发展时期的历史变迁进程。初创时期,人工智能技术与逻辑哲学间产生链接,高度模拟和开拓人类智能理论方法,加速逻辑与演绎推理的智能衍生。成长时期,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呈现出与知识交互碰撞趋势,且发展重心偏向于知识工程迭代升级。高速发展时期,人工智能技术由电脑科学转向重视数据挖掘的伦理哲学领域。通过系统梳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变迁历史,科学审视其在丰富现代技术哲学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向善”、开启创新发展新时代方面的重要价值意蕴,有助于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规律,为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01期 v.41;No.443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杨强;王昌;
戴德金于1871年在狄利克雷《数论讲义Ⅱ》的附录十中首次引入理想的概念,历经23年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于1894年出版了理想理论的第四版,这标志着理想理论的完善与成熟。理想理论的引入不仅在数论、代数和几何等多个数学分支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细致分析,探析了理想理论的思想嬗变,进一步阐发了戴德金的数学哲学观对理想理论的影响,为理解戴德金理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全面而详尽的历史视角,明确了戴德金理想理论在代数数论、抽象代数和数学哲学等领域的独特地位和学理价值。
2025年01期 v.41;No.443 125-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