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04, 06, 44-47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0 1JA72 0 0 32 )
邮箱(Email):
DOI: 10.19484/j.cnki.1000-8934.2004.06.011
摘要:

李约瑟难题同时叩问了东西方文明 ,它没有标准答案 ,却有学术价值。中国现代化史产生了“超李约瑟问题” ,且蕴涵“未来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难题的价值在于引起探索 ,引发提问。

Abstract:

Needham Thesis inquires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Ch inese civilizatio n at the same time. But there is no final answer for it. China's modernization h as raised ultra-Needham Thesis and possible future-Needham Thesis. The funct ion of Needham Thesis is to lead to studying and probing.

参考文献

①JosephNeedham(1900-1995),英国人,汉名李约瑟,字丹耀,号十宿道人、胜冗子。

②剑桥《李约瑟研究所通讯》第12期(1992),转引自王钱国忠鲁桂珍与李约瑟,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③原文刊于1942年的FreeWorld杂志,后收入与夫人李大斐合著的《科学前哨》(ScienceOutpost,pp.259-265,London,Pilot,1948)。中文引自潘吉星主编《李约瑟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④中文版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最早1-5册由科学出版社(北京)于1975-1978年出版。

⑤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Vol.Ⅱ,Sect.16,pp.496-505,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6中文引自潘吉星主编《李约瑟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该文1964年又以英文形式发表在英国《科学进展》杂志上。这里中文引自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迅》杂志社编《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1982年第1辑(总第19辑),第6页,朱熹豪译,吴忠校。

该文的英文名称是:ScienceandSocietyinChinaandWest,后收入InBernalPresentationVolume,TheScienceofScience(edM Gold smithetA Mckay,pp127-149,LondonSouvenir,1964;reprLondon,Penguin,1966)。中文引自潘吉星主编《李约瑟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74页。

原书由MultimediaPublications(UK)Ltd1986年出版。中文引自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第5页,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5。

1985年李约瑟在给潘吉星所编《李约瑟文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写的序言中,形容自己1937年以后由研究生物化学和生理学一下子转向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科学文化时说,“后来我发生了信仰上的皈依,我深思熟虑地用了这个词,因为这颇有点像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发生的皈依那样。”这是指《圣经·新约·使徒行传》中的犹太教徒法利赛人扫罗,在去大马士革搜捕基督信徒的路上,受强光照射,耶酥在圣光中嘱他停止迫害基督徒,这件事使他改变了信仰,并更名为保罗,成了基督徒,转而传播基督的福音。

恩格斯在1875-1876年写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已论及这个问题,可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60-2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1982年10月16-22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迅》杂志社在成都召开“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74人,论文近50篇。其中24篇被选编成《科学传统与文化———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一书,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

为贺李约瑟先生90大寿,上海《自然杂志》1989年举行了全国性的“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后收到60多篇文章,在1990年11期上选载了11篇。

〔1〕潘吉星主编:李约瑟集[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王钱国主编李约瑟文献50年(1942-1992,上下册)[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3〕江晓原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纪念李约瑟延展100周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1):55-64

〔4〕王鸿生李约瑟问题和超越李约瑟问题的随想[R]中华读书报,1997-11-12

基本信息:

DOI:10.19484/j.cnki.1000-8934.2004.06.011

中图分类号:N031

引用信息:

[1]王鸿生.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6):44-47.DOI:10.19484/j.cnki.1000-8934.2004.06.011.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0 1JA72 0 0 32 )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