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事物本身:布兰顿概念实在论的规范性哲学之维
李红;认识事物本身是哲学的永恒追求。布兰顿的概念实在论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哲学进路,它超越了康德概念现象论,主张实在本身具有概念结构。通过系统阐释概念实在论的基本图景,包括贯通思想与世界的理性形式和核心特征双模态质形论,并深入考察支持这一实在论立场的规范性哲学基础,可以发现,布兰顿将概念内容、客观性及对事物自身的认识最终根植于予求理由的规范性实践和理由空间,有效消解了显象与物自身的二分法,为解决认识论难题提供了新视角。
没有“规范性”的规范性论证是否可能——论语义规范主义与自然主义之争
赵晓聃;在解释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归属时,语义规范主义往往与以语义倾向论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解释形成对照。克里普克的规范性论证通常被看作对倾向论的经典批评,但该论证自身隐含了“意义是规范性的”这一前提,因而也面临诸多质疑。自然主义解释要么反对诉诸意义的规范性,要么试图将此特征“自然化”,以表明其中不存在规范性的奠基。然而,完全去除规范性的语义自然主义进路是难以实现的,廓清语义规范主义与自然主义之争需要区分意义规范性理解的不同层次,分析不同类型的规则所表达的规范性效力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由此才能在二者的张力之间探求合理的解释路径。
无知、知识与探究规范
田海滨;探究问题逐渐成为当代知识论研究的新近理论增长点。探究规范问题是探究理论的一个基础问题,聚焦于“理性地探究应该遵循什么条件”这一规范性论题。无知规范与知识规范是两类主流的探究规范理论,然而二者面临诸多挑战,其核心问题在于静态的概念分析持守探究活动的开启或目标端,因此忽略了探究活动的丰富性和动态维度。与两类规范不同,认知提升规范适用于探究活动的结构化过程,旨在为处于不同认知状态的探究者提供从无知到理解的四阶段认知提升历程。认知提升规范有助于克服探究的无知规范和知识规范面临的问题,展现更强的解释力,为探究形式的丰富性和探究目标的多元化预留空间。
过程生命观的生态伦理自觉
何迪;过程生命观以有机宇宙论与关系实在论为基底,通过三重理论跃迁重构生态伦理的哲学根基。第一,以“现实实有”的动态生成性确立过程与实在的同一性,完成从“实体”到“机体”的范式转换,指认生态危机实为生命关系断裂的表征;第二,通过“感受”“摄入”概念在泛主体论下将伦理单元扩展至生命共同体,责任根植于维系生态网络共生的内在需求;第三,以共生性生成替代占有性掠夺,催生价值论、实践论与目的论的系统变革,推动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创造性转化。过程生命观为生态伦理奠定了形上之基,其关系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路径既突破传统伦理的静态框架,也为全球治理注入价值共识,最终指向文明的范式革命。
论莱布尼茨“自然的形而上学”
张璐;王海霞;学界通常认为,单子作为在欲求推动下的知觉主体,面对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前定和谐的现象世界,“单子无窗”更是直接截断了联结的可能性。但有生命的、有形体的“高级”单子具有相对持续的、稳定的、统一的形体的“实在性”问题在学界引起持久且胶着的争论。借助“圣餐问题”这个在当时贯穿信仰与哲学的棘手议题,莱布尼茨应邀与通信对象围绕“单子能否解释圣餐礼”这一具体议题不断展开思想碰撞,终于在晚年对单子论做出了重要扩充,提出“实体性联结”的概念,结合有形实体的完整理论,最终消解了“奇迹”或“超自然”的可能性诠释。这不仅解决了有形实体的实在性问题,也建立了一种完善的“自然的形而上学”,为自然的科学研究绘制了一张理性主义的蓝图。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
李宏伟;别应龙;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工匠精神更是淡出思想家、哲学家的视野。然而,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既要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要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
马惠娣休闲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境界。考察休闲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休闲研究(leisurestudies)的兴起,其实质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是对现代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某些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通过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厘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类的自省———未来的路如何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更多的意义是让我们学会思索———如何"成为人",成为快乐、自由、富有创造力和具有追求真善美能力的人。休闲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史上的水门事件——Hydrolevel案例的经典伦理分析
盛晓明;马婷婷;Hydrolevel事件,被称为美国工程史上的水门事件,是一个以小见大,全面检视美国工程伦理状况的好案例。本文详尽地还原了H事件的事实真相,纠正了一些对它的误解,并将其背后众多的伦理意义展示出来,结合中国的实际,探讨了对于工程实践的突出意义。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
李宏伟;别应龙;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工匠精神更是淡出思想家、哲学家的视野。然而,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既要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要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
马瑞丽;吴宁;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界围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争论一直在继续,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条件。恩格斯考察了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及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指出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承认自然的优先地位、人的主体地位、实践的中介作用,是自然、人、实践的辩证统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蕴藏着生态意义,能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
赵建军;杨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理念的生动比喻。这一发展理念为人与自然由冲突走向和谐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就是人与自然双重价值的共同实现。守望绿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王鸿生李约瑟难题同时叩问了东西方文明 ,它没有标准答案 ,却有学术价值。中国现代化史产生了“超李约瑟问题” ,且蕴涵“未来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难题的价值在于引起探索 ,引发提问。